88433675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20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8 14:28:57
5811511
时政要闻
  • 中国政府网
  • |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 |
  • RSS订阅
  • |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 |
  • 个人中心
  • |
  • 无障碍浏览
  • |
  • 进入老年模式
  • 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基层公开
  • 解读回应
  • 政务服务
  • 公众参与
  • 政府数据
  • 相约六枝
当前位置:
首页新版站点政务动态时政要闻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发布日期: 2025-08-08 14:28   作者: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这也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对于地方来说,接地气的各类体育赛事,正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所以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也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力方向。这样的赛事经济,给我们个人、给地方都带来了什么?如何让一场赛事成长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热闹背后,又有哪些冷思考呢?

清晨七点,数千名越野跑参赛者迎着晨光出发。这是今年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的收官之战。

这场赛事从六月中旬开始,每周末选取三亚周边市、县的一个标志性景区,举行一场越野跑。赛事用蜿蜒的赛道将周边景观串联在一起,选手们既能在海南独有的雨林秘境中挑战自我,又能在黎村苗寨感受当地民俗文化。

有趣的体验让不少人从赛事第一站追到了第五站,还有的举家出动。赛事带火的,不只是赛道上的比拼,还有吃住行游娱购的全链条消费。

是什么让一场赛事串起一个消费链条?或许能在赛道上找到答案——这里的参赛者,早已跳出了对赛事成绩的单一追求。有人穿着黎族织锦跑过雨林,在赛道上秀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人扛着音响边跑边唱,感受着音乐和运动的双重魅力;还有人拎着垃圾袋一路捡拾垃圾,为的是宣传环保理念。

这些参赛者选择来参加这个比赛,除了出于对运动的热爱,更因为这里有神秘的热带雨林景观,有独特的黎村风情和文化,还能和家人好友相伴旅行,参加一场赛事就像一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如何更好地利用赛事点燃消费热潮?很多地方和海南一样,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赛打卡、畅游体验。贵州梵净山马拉松,把苗银非遗展搬到赛道旁,将竞技与非遗展示相结合。近期热度颇高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苏超”,因为精心的策划安排,让江苏省众多城市都成了文旅打卡热点。

支撑这些探索的,是国家对于赛事经济发展的清晰规划。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倡导“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促消费品牌活动,这些政策回应了人们对消费体验感的新需求,也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黄海燕:“提出赛事经济理念,就是要把赛事破圈,让更多的跑者、更多的观众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助力于扩大内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赛事可以赋能很多战略,榕江县这几年旅游上升很快,跟‘村超’有很大关系。包括这次粤港澳的全运会,其实就是赛事赋能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如何发展赛事经济,各地都在探寻合适的路径。一些像海南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人来参赛,同时旅游和消费。而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则依托自身资源,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并把赛事效应转化为消费活力。

近年来,上海依托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吸引了全球的参赛者,产生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今年3月23日,为期三天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落下帷幕,超22万人次涌入赛场,观赛人数再创新高,其中15.25%是远道而来的境外观众。他们中不少人把“看比赛”变成了“逛中国”,有人提前抵达,开启上海深度游,有人赛后和新结识的朋友打卡上海及周边,赛场外的行程同样精彩。

为了把“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上海用赛事串联起诸多消费场景,让参与者既能有新鲜的体验,又能开心花钱。

“观赛之旅”先以“票根经济”破题:观众凭赛票就能在一些商户享住宿、餐饮优惠,激活“吃住行游购娱”二次消费。在极具城市特色的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也同步开启“格子旗嘉年华”,600米主题滨江长廊将赛道元素与城市景观相融。针对比赛参与者多为年轻人的特点,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消费点,如汽车展览、音乐派对、餐饮集市,并让各种赛事周边店与沪上老字号比邻而居。这场“赛车+生活”的消费盛宴,引得市民与游客接踵而至。

这些背后,藏着上海赛事经济密码:精准把握参与者需求做规划,让赛事从单一的比赛扩展为商旅文体协同发展、在多元场景中体验消费的生态。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 罗文桦:“赛事经济,服务的永远是参赛者和观赛者。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就是服务延伸必须做到哪里的一个重点。利用大数据对一些观赛或者是参赛的人群进行精准的人群画像,从年龄段到他们的偏好,比如来观赛有哪些消费需求,在需求端把握准确之后,把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联动,让商旅文体展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来支持赛事经济。”

上海依托国际顶级赛事吸引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而办过大运会、又迎来世运会的成都,则更聚焦于如何利用好赛事的遗存资源,打造消费增长点、延长消费链。

曾作为大运会篮球项目场馆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如今已变成了青少年感受大运文化、体验赛事魅力的研学基地,这个暑假,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来打卡。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赛事场馆,激发消费活力,凤凰山体育公园还为市民打造了适合不同消费层级需求的健身空间。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参与篮球、羽毛球这类大众熟悉的运动,还能体验滑板、武术等新潮项目。专业的场地提升了运动体验,而租赁的价格也很合理,吸引了很多市民。

不仅能租赁场地来运动,凤凰山体育公园还有羽毛球、篮球等丰富的运动培训课程,不仅带来了培训收入,更拉动了运动装备采购及场馆周边餐饮、休闲等衍生消费。

而这不过是成都积极发展赛事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成都49个新建、改(扩)建的大运会场馆已分类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为赛事经济筑牢了群众根基,也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曾经以休闲安逸为标签的城市,随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脚步,正日渐展现出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新面貌。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毅:“我们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又正在全力冲刺筹备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综合性赛事对城市来说是极大的提升机遇,体育逐渐成了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提出了‘运动过节 观赛度假’的概念,把市民喜欢的赛事相对集中在节假日办,带动市民们在家门口以运动方式过节,也吸引外地游客到成都来以观赛方式度假。”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消费更高质量的需求,近年来,各地玩转赛事经济、拓展消费场景的实践也经历了多轮升级:在北京,首钢园滑雪大跳台在改造后推出空中咖啡、特色攀岩滑道等潮玩项目,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在江西,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火热进行,场外的特色集市,让球迷可以在观赛之余品南昌特色美食。从城市到乡村,赛事经济正以多元形态成为拉动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发展赛事经济要真正着眼于参与群体的需求,制定精准策略,让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

黄海燕:“在办赛过程中要有发展赛事经济的理念,最后服务的是赛事的几万观众或者几万参与人群,这些人群有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去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特征,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赛场上的胜负,更在于它能激发一座城市的无限可能。公众参与其中,不仅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更对一些地方拓展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内需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赛事经济,也不能盲目跟风,还是应当因地制宜,让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密码”。遵循规律、尊重市场,我们才能见证:体育,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精彩。


分享到:
X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无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世界看到更“酷”的中国|电讯评论
下一篇: 无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减税降费!让企业享受实实在在政策红利
  • 中央政府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 省(区市)政府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市级政府网站
      贵阳市 遵义市 六盘水市 安顺市 毕节市 铜仁市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贵安新区
  • 各区县政府网站
      盘州市 水城区 钟山区
  • 其它网站
      六枝特区纪委特区监委网站
  • 关于我们
  • |
  • 法律声明
  • |
  • 网站帮助
  • |
  • 联系我们
  • |
  • 网站地图
  • |
  • 网站年报
  • |
  • 手机版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 首页
  • 我要了解
  • 我要办事
  • 我要查询
  • 我要参与
时政要闻

焦点访谈丨“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 赛事如何成为带动发展的“经济引擎”?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5-08-08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这也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对于地方来说,接地气的各类体育赛事,正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所以体育赛事拉动消费,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也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力方向。这样的赛事经济,给我们个人、给地方都带来了什么?如何让一场赛事成长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热闹背后,又有哪些冷思考呢?

清晨七点,数千名越野跑参赛者迎着晨光出发。这是今年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的收官之战。

这场赛事从六月中旬开始,每周末选取三亚周边市、县的一个标志性景区,举行一场越野跑。赛事用蜿蜒的赛道将周边景观串联在一起,选手们既能在海南独有的雨林秘境中挑战自我,又能在黎村苗寨感受当地民俗文化。

有趣的体验让不少人从赛事第一站追到了第五站,还有的举家出动。赛事带火的,不只是赛道上的比拼,还有吃住行游娱购的全链条消费。

是什么让一场赛事串起一个消费链条?或许能在赛道上找到答案——这里的参赛者,早已跳出了对赛事成绩的单一追求。有人穿着黎族织锦跑过雨林,在赛道上秀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人扛着音响边跑边唱,感受着音乐和运动的双重魅力;还有人拎着垃圾袋一路捡拾垃圾,为的是宣传环保理念。

这些参赛者选择来参加这个比赛,除了出于对运动的热爱,更因为这里有神秘的热带雨林景观,有独特的黎村风情和文化,还能和家人好友相伴旅行,参加一场赛事就像一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如何更好地利用赛事点燃消费热潮?很多地方和海南一样,结合自身资源特色,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赛打卡、畅游体验。贵州梵净山马拉松,把苗银非遗展搬到赛道旁,将竞技与非遗展示相结合。近期热度颇高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苏超”,因为精心的策划安排,让江苏省众多城市都成了文旅打卡热点。

支撑这些探索的,是国家对于赛事经济发展的清晰规划。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倡导“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促消费品牌活动,这些政策回应了人们对消费体验感的新需求,也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黄海燕:“提出赛事经济理念,就是要把赛事破圈,让更多的跑者、更多的观众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助力于扩大内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赛事可以赋能很多战略,榕江县这几年旅游上升很快,跟‘村超’有很大关系。包括这次粤港澳的全运会,其实就是赛事赋能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如何发展赛事经济,各地都在探寻合适的路径。一些像海南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人来参赛,同时旅游和消费。而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则依托自身资源,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并把赛事效应转化为消费活力。

近年来,上海依托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吸引了全球的参赛者,产生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024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

今年3月23日,为期三天的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落下帷幕,超22万人次涌入赛场,观赛人数再创新高,其中15.25%是远道而来的境外观众。他们中不少人把“看比赛”变成了“逛中国”,有人提前抵达,开启上海深度游,有人赛后和新结识的朋友打卡上海及周边,赛场外的行程同样精彩。

为了把“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上海用赛事串联起诸多消费场景,让参与者既能有新鲜的体验,又能开心花钱。

“观赛之旅”先以“票根经济”破题:观众凭赛票就能在一些商户享住宿、餐饮优惠,激活“吃住行游购娱”二次消费。在极具城市特色的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也同步开启“格子旗嘉年华”,600米主题滨江长廊将赛道元素与城市景观相融。针对比赛参与者多为年轻人的特点,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消费点,如汽车展览、音乐派对、餐饮集市,并让各种赛事周边店与沪上老字号比邻而居。这场“赛车+生活”的消费盛宴,引得市民与游客接踵而至。

这些背后,藏着上海赛事经济密码:精准把握参与者需求做规划,让赛事从单一的比赛扩展为商旅文体协同发展、在多元场景中体验消费的生态。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 罗文桦:“赛事经济,服务的永远是参赛者和观赛者。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就是服务延伸必须做到哪里的一个重点。利用大数据对一些观赛或者是参赛的人群进行精准的人群画像,从年龄段到他们的偏好,比如来观赛有哪些消费需求,在需求端把握准确之后,把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联动,让商旅文体展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来支持赛事经济。”

上海依托国际顶级赛事吸引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而办过大运会、又迎来世运会的成都,则更聚焦于如何利用好赛事的遗存资源,打造消费增长点、延长消费链。

曾作为大运会篮球项目场馆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如今已变成了青少年感受大运文化、体验赛事魅力的研学基地,这个暑假,不少家长特意带孩子来打卡。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赛事场馆,激发消费活力,凤凰山体育公园还为市民打造了适合不同消费层级需求的健身空间。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参与篮球、羽毛球这类大众熟悉的运动,还能体验滑板、武术等新潮项目。专业的场地提升了运动体验,而租赁的价格也很合理,吸引了很多市民。

不仅能租赁场地来运动,凤凰山体育公园还有羽毛球、篮球等丰富的运动培训课程,不仅带来了培训收入,更拉动了运动装备采购及场馆周边餐饮、休闲等衍生消费。

而这不过是成都积极发展赛事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成都49个新建、改(扩)建的大运会场馆已分类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为赛事经济筑牢了群众根基,也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曾经以休闲安逸为标签的城市,随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脚步,正日渐展现出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新面貌。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毅:“我们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又正在全力冲刺筹备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综合性赛事对城市来说是极大的提升机遇,体育逐渐成了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提出了‘运动过节 观赛度假’的概念,把市民喜欢的赛事相对集中在节假日办,带动市民们在家门口以运动方式过节,也吸引外地游客到成都来以观赛方式度假。”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消费更高质量的需求,近年来,各地玩转赛事经济、拓展消费场景的实践也经历了多轮升级:在北京,首钢园滑雪大跳台在改造后推出空中咖啡、特色攀岩滑道等潮玩项目,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在江西,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火热进行,场外的特色集市,让球迷可以在观赛之余品南昌特色美食。从城市到乡村,赛事经济正以多元形态成为拉动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发展赛事经济要真正着眼于参与群体的需求,制定精准策略,让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

黄海燕:“在办赛过程中要有发展赛事经济的理念,最后服务的是赛事的几万观众或者几万参与人群,这些人群有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去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特征,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赛场上的胜负,更在于它能激发一座城市的无限可能。公众参与其中,不仅能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更对一些地方拓展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内需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但是,对于赛事经济,也不能盲目跟风,还是应当因地制宜,让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事密码”。遵循规律、尊重市场,我们才能见证:体育,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精彩。


一键分享
   
取消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 上一条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世界看到更“酷”的中国|电讯评论
  • 下一条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减税降费!让企业享受实实在在政策红利

相关信息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特区政府办公室

维 护: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技 术:智政科技          

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电脑版 | 手机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