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54765
挺起发展“四梁八柱”
20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2022-05-24 10:42:56
5753328
投资动态
  • 中国政府网
  • |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 |
  • RSS订阅
  • |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 |
  • 个人中心
  • |
  • 无障碍浏览
  • |
  • 进入老年模式
  • 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基层公开
  • 解读回应
  • 政务服务
  • 公众参与
  • 政府数据
  • 相约六枝
当前位置:
首页新版站点政务公开特区政府主动信息公开招商引资投资动态
挺起发展“四梁八柱”

发布日期: 2022-05-24 10:42   作者:   来源: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工业是深植六盘水的历史基因,六盘水区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于工业,工业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享有“江南煤海”“十里钢城”等荣光的六盘水,在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中,刷新着一页页奇迹,书写出一路路辉煌。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为六盘水这座工业城市指引前行方向。十年来,六盘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工作,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

曾经,六盘水的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56.1%,2020年以来,虽然下降到39%,但仍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全省13.2个百分点。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六盘水依然把工业经济作为事关前途命运的核心来抓,与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结合起来,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过于“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倒逼六盘水在“赶”与“转”中升级改造,在“舍”与“得”中扔掉与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瓶瓶罐罐”,择优推进纺织、新材料、物联网、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集群式、链条式、耦合式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纺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散到聚,打通了“纤维—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产业链条,一批纺织产业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初步形成了纺织全产业链条发展态势。以贵州亚生绿色印染技术为核心的印染行业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旧三高”,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的“新三高“转变,推动六盘水高端绿色纺织业跨越发展。

大力推动“千企改造”、“产业大招商”,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行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全市铝及铝合金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玄武岩复合材料等新兴材料产业正在集聚成长。

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建设“智慧凉都”,建成“凉都云”本地数据资源池,完成与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高速互联,率先在贵州实现NB—IoT(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六盘水市已成立“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贵州·六盘水开放实验室”,并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90个试点之一。

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推进以“凉都三宝”为主的精深加工,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中药材、小黄姜、“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七大产业”重点,大力提升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推动全链条发展。

以煤炭为基础,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六盘水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去年在盘州市刘官街道开通,标志着我市氢能源发展迈进氢能产业链条;国内首座低浓度瓦斯提纯制CNG项目——盘江金佳矿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范项目,日处理能力4.5万标方,创全国之首;贵州国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铝壳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热销美国、俄罗斯、印度等。

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贵州盘江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能矿装备产业聚集,六盘水高新区10万吨热镀锌项目等旅游装备制造稳步推进,贵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等新兴装备制造正在起步,六盘水山火电器有限公司等新材料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逐步推广。

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物流发展业发展。建成贵州水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智慧物流平台,圆满完成交通运输部实施的无车承运人试点;西南运通公路物流有限公司开发了“西南运通货运信息交易平台”,研发投用了“电煤宝APP”“盘云大宗”等商品交易系统,建立了“盘云煤炭”网站、“供应链金融研究室”和“研发中心”等智慧体系。

2021年,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353户,其中,六大板块实现产值243.03亿元,同比增长57.1%,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实现约100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税收约3.03亿元,同比增长143%。

“大而不强,好景不长;大而不优,必有远忧。”是六盘水把做强做优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追求。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六盘水牵紧工业产业“牛鼻子”,夯实工业产业“新基石”,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构筑合理产业“金字塔”,向“高精特新”转型发展。

传统产业改造“育新机”,让“老树发新芽”。煤炭产业实现优化提质、安全发展,正常生产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率达到100%;电力产业实现清洁高效、规模化发展,盘江新光电厂落地建设,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初步形成“清洁高效、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钢材产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钢集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持续推进,机器人焊牌作业上线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业务全覆盖;建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瑞泰实业、三合建材、盘江建工等一批示范企业逐步成长。建成首钢水钢“水—气—固废”、盘江发电“煤—电—化—建”循环利用链条,开启钢厂余热为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模式,构建“煤矸石—发电—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工业产业共荣共生。

新兴产业培育“开新局”,让“新树扎深根”。建成省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集群;形成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规模全国最大;在延长煤焦化产业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氢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四个第一”,即:第一家制氢工厂、第一家加氢站、第一辆氢能公交车、第一辆运氢管束车;建成全球同行业中装备水平最先进、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硫酸锰生产线;建成投运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纺织产业贴上“高效、节能、循环、绿色、健康”的新标签,颠覆了大众对纺织产业认知。

园区平台融入“新理念”,让产业链条更加“紧扣”。出台并实施了“1+7”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了9大园区首位产业,“点—线—面”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进一步推进;5个开发区进入全省30个重点园区;水月园区、六盘水高新区联合申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红果经济开发区、六盘水高新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广东温氏、深圳旺焱安防、丰德新材料、多贝玛亚索道、华夏本草生物医药、铝及铝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全国行业龙头优强企业在六盘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煤—电+”等多产业产业链代谢和共生产业链环环相扣,力争用10至15年时间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

绿色发展增添“新活力”,赋能可持续发展。发耳园区、两河园区入选省级新型建材产业示范基地。红果经开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和贵州省绿色试点园区。钟山区豪龙水泥等5户企业入选贵州省绿色工厂试点。

高端产业逐步“智能化”,产出大幅提升。围绕“百企改造”工程、“万企融合”行动,推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累计建设标杆项目26个、示范项目230个,带动339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改造,推动3785家企业上“云”;盘江精煤山脚树煤矿、发耳煤业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盘江精煤“火烧铺矿综合自动化项目”入选全国“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如今,“高精特新”携手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铸就了六盘水领跑的“加速器”。2017年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19年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全国第二批8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六盘水工业逐步撕下“傻大黑粗”的标签,迈向“高精特新”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排全省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8.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1.0%,排全省第3位。

成绩硕果累累,荣誉满载而归。2020年度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评获得“优秀”,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绿色转型2项经验获全国通报表扬和推广,入围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不负发展好时光,风鹏正举再扬帆,六盘水正朝着实现工业大突破,奋力再创工业新辉煌目标迈进。

分享到:
X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无 抢数字新机,打造大数据发展2.0升级版
下一篇: 无 六盘水生态渔业发展正当其时
  • 中央政府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 省(区市)政府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市级政府网站
      贵阳市 遵义市 六盘水市 安顺市 毕节市 铜仁市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贵安新区
  • 各区县政府网站
      盘州市 水城区 钟山区
  • 其它网站
      六枝特区纪委特区监委网站
  • 关于我们
  • |
  • 法律声明
  • |
  • 网站帮助
  • |
  • 联系我们
  • |
  • 网站地图
  • |
  • 网站年报
  • |
  • 手机版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 首页
  • 我要了解
  • 我要办事
  • 我要查询
  • 我要参与
投资动态

挺起发展“四梁八柱”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日期:2022-05-24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工业是深植六盘水的历史基因,六盘水区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于工业,工业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享有“江南煤海”“十里钢城”等荣光的六盘水,在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中,刷新着一页页奇迹,书写出一路路辉煌。

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为六盘水这座工业城市指引前行方向。十年来,六盘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工作,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

曾经,六盘水的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56.1%,2020年以来,虽然下降到39%,但仍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全省13.2个百分点。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六盘水依然把工业经济作为事关前途命运的核心来抓,与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结合起来,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过于“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倒逼六盘水在“赶”与“转”中升级改造,在“舍”与“得”中扔掉与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瓶瓶罐罐”,择优推进纺织、新材料、物联网、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集群式、链条式、耦合式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纺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散到聚,打通了“纤维—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产业链条,一批纺织产业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初步形成了纺织全产业链条发展态势。以贵州亚生绿色印染技术为核心的印染行业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旧三高”,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的“新三高“转变,推动六盘水高端绿色纺织业跨越发展。

大力推动“千企改造”、“产业大招商”,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行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全市铝及铝合金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玄武岩复合材料等新兴材料产业正在集聚成长。

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建设“智慧凉都”,建成“凉都云”本地数据资源池,完成与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高速互联,率先在贵州实现NB—IoT(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六盘水市已成立“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贵州·六盘水开放实验室”,并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90个试点之一。

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推进以“凉都三宝”为主的精深加工,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中药材、小黄姜、“盘县火腿”、“人民小酒”等“七大产业”重点,大力提升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推动全链条发展。

以煤炭为基础,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六盘水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去年在盘州市刘官街道开通,标志着我市氢能源发展迈进氢能产业链条;国内首座低浓度瓦斯提纯制CNG项目——盘江金佳矿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范项目,日处理能力4.5万标方,创全国之首;贵州国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铝壳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热销美国、俄罗斯、印度等。

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贵州盘江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能矿装备产业聚集,六盘水高新区10万吨热镀锌项目等旅游装备制造稳步推进,贵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等新兴装备制造正在起步,六盘水山火电器有限公司等新材料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逐步推广。

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物流发展业发展。建成贵州水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智慧物流平台,圆满完成交通运输部实施的无车承运人试点;西南运通公路物流有限公司开发了“西南运通货运信息交易平台”,研发投用了“电煤宝APP”“盘云大宗”等商品交易系统,建立了“盘云煤炭”网站、“供应链金融研究室”和“研发中心”等智慧体系。

2021年,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353户,其中,六大板块实现产值243.03亿元,同比增长57.1%,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实现约100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税收约3.03亿元,同比增长143%。

“大而不强,好景不长;大而不优,必有远忧。”是六盘水把做强做优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追求。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六盘水牵紧工业产业“牛鼻子”,夯实工业产业“新基石”,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构筑合理产业“金字塔”,向“高精特新”转型发展。

传统产业改造“育新机”,让“老树发新芽”。煤炭产业实现优化提质、安全发展,正常生产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率达到100%;电力产业实现清洁高效、规模化发展,盘江新光电厂落地建设,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完成,初步形成“清洁高效、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钢材产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钢集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持续推进,机器人焊牌作业上线运行,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业务全覆盖;建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瑞泰实业、三合建材、盘江建工等一批示范企业逐步成长。建成首钢水钢“水—气—固废”、盘江发电“煤—电—化—建”循环利用链条,开启钢厂余热为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模式,构建“煤矸石—发电—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工业产业共荣共生。

新兴产业培育“开新局”,让“新树扎深根”。建成省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集群;形成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规模全国最大;在延长煤焦化产业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氢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四个第一”,即:第一家制氢工厂、第一家加氢站、第一辆氢能公交车、第一辆运氢管束车;建成全球同行业中装备水平最先进、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硫酸锰生产线;建成投运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纺织产业贴上“高效、节能、循环、绿色、健康”的新标签,颠覆了大众对纺织产业认知。

园区平台融入“新理念”,让产业链条更加“紧扣”。出台并实施了“1+7”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了9大园区首位产业,“点—线—面”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进一步推进;5个开发区进入全省30个重点园区;水月园区、六盘水高新区联合申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红果经济开发区、六盘水高新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广东温氏、深圳旺焱安防、丰德新材料、多贝玛亚索道、华夏本草生物医药、铝及铝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全国行业龙头优强企业在六盘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煤—电+”等多产业产业链代谢和共生产业链环环相扣,力争用10至15年时间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

绿色发展增添“新活力”,赋能可持续发展。发耳园区、两河园区入选省级新型建材产业示范基地。红果经开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和贵州省绿色试点园区。钟山区豪龙水泥等5户企业入选贵州省绿色工厂试点。

高端产业逐步“智能化”,产出大幅提升。围绕“百企改造”工程、“万企融合”行动,推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累计建设标杆项目26个、示范项目230个,带动339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改造,推动3785家企业上“云”;盘江精煤山脚树煤矿、发耳煤业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盘江精煤“火烧铺矿综合自动化项目”入选全国“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如今,“高精特新”携手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铸就了六盘水领跑的“加速器”。2017年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19年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全国第二批8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六盘水工业逐步撕下“傻大黑粗”的标签,迈向“高精特新”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排全省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8.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1.0%,排全省第3位。

成绩硕果累累,荣誉满载而归。2020年度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评获得“优秀”,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绿色转型2项经验获全国通报表扬和推广,入围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不负发展好时光,风鹏正举再扬帆,六盘水正朝着实现工业大突破,奋力再创工业新辉煌目标迈进。

一键分享
   
取消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 上一条 抢数字新机,打造大数据发展2.0升级版
  • 下一条 六盘水生态渔业发展正当其时

相关信息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特区政府办公室

维 护: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技 术:智政科技          

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电脑版 | 手机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