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版站点政务公开乡镇街道信息公开牛场苗族彝族乡人民政府政策文件

中共牛场乡委员会 牛场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牛场乡2022年农业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15 10:28   来源:   字体:[ ] 

、乡属各单位:

牛场乡2022年农业生产指导意见》已经中共牛场乡员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牛场乡委员会   牛场乡人民政府

                                                       2022315


                               牛场乡2022年农业生产指导意见

为全面落实中央特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粮食安全及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全年“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的底线,盯紧“一个目标”,扛牢“三个责任”,实施“八大行动”,大力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二、工作任务

(一)工作目标

2022年一产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分别增长7%12%左右;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58%

1.粮食生产。2022 全乡计划粮食播面目标2.685万亩,总产量目标6306吨(其中夏粮播面为1.625万亩,目标产量3258吨,秋粮播面为1.06万亩,目标产量3048吨)。其中:玉米播面8000亩,总产量2800吨;小麦播面 500亩,总产量72吨;马铃薯播面15000亩,总产量(折粮后)2543吨;红薯播面300亩,总产量(折粮后)74吨;大豆播面2000亩,总产量130吨;杂粮播面 200亩,总产量20吨。

2.乡村产业。全乡计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蔬菜18000亩(含辣椒、生姜、魔芋等)、食用菌 900亩(亿棒)、中药材 1260亩。全乡计划发展畜牧养殖业259016头(万羽),其中出栏生猪 26207头、肉牛 2809头、2118只,家禽 23万羽。

3.提质增效。计划实施提质增效工程1115亩,刺梨“千斤园”1115亩)。全乡管护特色产业26850亩,预计投产水果(茶叶、水果、刺梨)22315亩、投产茶叶 12200亩。

(二)扛牢三大责任

1.抓实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按照粮食生产方案细化分解粮食生产任务,建立粮食生产台账,把任务分解到村组,把面积和关键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块,推动优质稻产业化发展,促进高粱、大豆等特色粮食种植,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油轮作,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促进粮油双增,保障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探索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粮油生产长效机制,各类项目资金向粮食生产倾斜,推进“试点探索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最大限度向种粮主体倾斜”,落实好种粮一次性补贴等政策,支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加大防灾减灾技术和灾后生产恢复指导力度,抓好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统筹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大力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加强防控工作督导和现场技术培训,确保不出现大面积病虫灾害,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2.巩固产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乡村产业发展衔接,认真落实“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精准选择“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由脱贫产业向致富产业转变、由短平快产业为主向长效产业为主转变、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切实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加大产业项目的谋划实施力度,加强农业设施和扶贫资产综合利用,常态化开展农业设施、流转土地闲置和产业脱管等问题专项整治,强化全程监管措施,加大跟踪指导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3.加强耕地保护。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力抓好耕地保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严格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强季节性闲置耕地综合利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防止耕地连片撂荒。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积极采取农艺调控、品种替代、结构调整等措施,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按照适应良田粮用的新要求,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建设标准和质量,突出宜机化,不断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三)大力实施“八大行动”

1.大力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单产提升工程行动,充分挖掘单产增长潜力,确保粮食、油菜籽平均单产分别比上年提升2%以上、3%以上。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结合土质土壤结构、栽培方式、海拔温差、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引导经营主体优先选用高产优质品种,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玉米重点推广抗性好、大穗型、耐密型、脱水快的杂交良种;马铃薯重点推广抗性好、产量高的早熟和中晚熟一、二级脱毒种薯;油菜重点推广熟期适宜、耐密植、抗性强的“两高双低”(高产量、高油量、低芥酸、低硫甙)优良品种。二是大力实施农技服务。建立农技人员包片指导服务机制,抓好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实现技术人员专职专用、定责定岗,确保各项农业技术措施落地落实。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以合理密植为核心,组装推广一批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形成可复制的单产提升模式。玉米、大豆主要推广耐密植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马铃薯主要推广脱毒种薯和覆膜垄作等技术;油菜主要加强开春后的田间管理,抓好肥水调控,促进弱苗转壮,尽快把面积增长转化为产量提升。三是大力挖掘增产潜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与责任,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调整优化耕地布局,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瞄准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推广应用,推进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四是抓好示范点建设。在春季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创建粮油单产提升示范田,建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示范种植等粮油示范点,打造示范样板。乡党政主要领导领办示范点,总面积不低于500亩。

2.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行动。坚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机制,加强主体培育和要素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巩固提升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果,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发挥带动脱贫效益。一是调优产业结构。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布局,加大产业项目谋划实施力度,调整调优特色产业布局,稳定优势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狠抓“两园一田”提质增效工程,打造一批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种植基地和优势产业带,拓展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刺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空间。落实畜牧业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大力提升牛羊生产供给能力,优化家禽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提高肉类总产量。二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举办产业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积极培育国家级示范社和省市级示范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不断完善家庭农场扶持措施,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产销对接力度,抓住黔货出山、消费扶贫、东西部协作等机遇,加强与广东中山等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共建合作模式,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推介,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外相协调,深化农产品“七进”行动,线上线下共同推进产销对接,不断拓宽黔货出山销售市场。

3.大力实施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高质高效升级,确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9%以上。一是落实购机补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粮油全程机械化播种收环节补贴,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套设备农机具新产品试点,推动农机抵押贷款和信贷支持。二是加强推广应用。加强山地适用小型农机推广,加大茶叶、辣椒、精品水果、牧草等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和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推广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机械化信息化技术,推动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进以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加工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建立以服务粮油为主、优势特色产业为辅的区域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开展农业

生产托管,培育区域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4.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依托现有加工基地、产业集聚优势,狠抓农产品原材料补链、提标扩能强链、精深加工延链,优化产地加工布局,培育农业增长新动能,打造加工产业集群,提升产品附加值

5.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配合上级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入驻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提升引领特色农产品开创市场、赢得口碑、提高效益,不断提升特色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一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领特色优势农产品做优做精,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为基础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打造农业品牌。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落实农业品牌通告机制,深入推进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创建,推动经营主体贯标生产,集中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三品”认证,加强农业品牌全方位宣传推介。

6.大力实施促农增收行动。围绕粮食安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林业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促农带农持续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增加经营性收入。优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着力发展适宜农户家庭经营的特色产业,夯实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和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占比。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手工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经营性增收渠道。二是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重视发挥“四化”项目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维护进城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民后顾之忧,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稳定就业。三是增加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及时兑现各类直接补贴,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推动涉农有关补助提标,配合落实帮扶脱贫户有关政策措施。四是增加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确保“三变”改革村级全覆盖,探索“三变”多种实现路径,完善股比设置和股权交易等机制,增加农民股权收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7.大力实施农技人员创业创新行动。以全面提高农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能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储备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实施农技推广。围绕粮食生产、特色优势、功能需求等目标,组织农技人员实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联合科研院所实施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用、机械作业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宽科技特派员的专业领域,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分配和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支持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重点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约化设施化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信息化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积极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农业等领域引进培育高水平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培育科技型农业科技企业家和职业农民,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农业中高级职称人才深入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主战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8.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和治理行动。一是加强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村庄清洁、庭院整治行动,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推进问题户厕逐项整改销号,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模式,稳妥有序推进农户厕所改造。二是加强乡村治理。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模式,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治理农村陈规陋习,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大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下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深入开展排查整治,扎实抓好农业农村领域矛盾风险依法化解工作,落实乡村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要求,毫不松懈加强农机、渔业等领域安全生产,全面排查整治农村沼气池、养殖化粪池等安全隐患。聚焦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管理等问题,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四是守好生态底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加大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监管,做好稻水象甲、菜豆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红火蚁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指导。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保持在 80%95%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党委联系、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牛场乡粮食安全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于农业中心。各)要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全力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推动全乡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顺利落地落实。

(二)强化政策资金保障。积极向上加大对接协调力度,积极争取产业基金、整合资金、奖补资金、高标准农田等各项资金支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做活做强粮食生产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用地,全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农业中心林业、国土站所要组建技术服务指导组,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管护、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深入田间地头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乡村振兴站所要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促进产业基地农民职业化。

(四)强化督查调度。)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将组织检查组深入开展不定期督促检查,强化督查结果应用。各)要细化指标、品种、地块,在本方案下发之日起一周内报送细化方案,实行一周一调度机制,于每周17:00 前将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示范点建设等进度报农业中心(联系人:蒋华;联系电话:13339688513;邮箱:3079491662@qq.com报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推进进度情况对各)进行综合排名,并纳入农业目标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