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3月24日在六枝特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安学
各位代表:
我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凝冻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按照“进位争先”的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工作措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特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7.10亿元,同比增长14%;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工业经济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存贷双增运行;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全年粮食播面3.63万公顷,同比下降0.52%,粮食总产达19.59万吨,同比增长2.19%。其中:夏粮播面1.57万公顷,同比增长0.79%,产量为3.39万吨,同比增长8.07%;秋粮播面2.06万公顷,同比下降1.50%,产量为16.20万吨,同比增长1.04%。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马铃薯种植20.58万亩,占任务的102.90%,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50万亩,占计划16万亩的103%。常规蔬菜种植完成8.15万亩,占计划7.50万亩的108.60%。新增商品蔬菜播面1.32万亩,为任务的109.16%。其中:郎岱市级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完成9156亩,平寨、大用二线基地完成4025亩。新增无性系茶园1780亩,改造老茶园1000亩。组织完成机耕面积9.91万亩、机插秧面积3549亩、机收面积550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00.1%、101.4%和101%。
畜牧业生产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区大牲畜存栏10.18万头(匹),同比增长3.02%,其中:牛存栏9.47万头,同比增长10.68%,生猪存栏18.29万头,同比增长17.01%,羊存栏1.83万只,同比增长32.29%,家禽存栏11.45万羽,同比增长26.56%;猪、牛、羊、家禽出栏数分别为15.11万头、1.47万头、1.14万只和88.1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3.21%、24.40%、40.52%和18.90%;肉类总产量1.84万吨,同比增长13.16%。
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2008年营造林任务4.19万亩,占任务数的100%。其中:退耕还林工程0.80万亩(荒山造林0.30万亩,封山育林0.50万亩),地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3.39万亩(人工造林0.39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完成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石漠化治理试点)8000亩的补植补造和历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补植补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完成坡改梯工程18处,面积5310亩,占计划的106.20%;完成30m3小水池510口,占计划的100%。恢复改善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35万亩,占计划的102.27%;建成人饮小水池(窖)2333口;完成安全饮水项目20处,解决3.6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3平方公里;完成冬修定点项目4处;完成荷花池、打铁寨、雾步冲、老卜底4座小㈡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文明村寨道路硬化10.27万平方米,占任务数10万平方米的102.72%。完成1115口沼气池建设。完成2007年木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净减少低收入以下农村贫困人口6800人,占任务数6700人的101.40%。2007年度我区23个整村推进村80个项目已全部实施结束。2008年度26个村列入整村推进项目,涉及6个乡镇,规划项目71个,项目总投资749万元,已全部启动实施,竣工项目51个,占项目总数的71.80%。1200户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28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加大。“绿色证书”培训 1265人,颁证1100人。完成普及培训75895人次,完成“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3人;就地转移就业、自主择业1807人,转移率达90.20%。“雨露计划”完成培训1551人。其中:普通农民工培训401人,占任务数400人的100.25%,转移350人;初级技工培训100人,占任务数的100%,转移96人;农业产业化培训1050人,占任务数的100%。
(二)工业主要产品有升有降,工业经济增长较快。
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3.72亿元,同比增长23.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42亿元,同比增长21.87%;规模以下工业产值为22.30亿元,同比增长25.08%。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区原煤完成456.78万吨,同比下降11.56%。其中:地方原煤完成182.52万吨,同比下降8.95%。洗精煤完成27.6万吨,同比下降22.80%。焦炭完成23.27万吨,同比下降6.77%。水泥完成59.46万吨,同比增长11.07%,其中地方完成16.94万吨,同比增长35.57%。发电量完成23209万度,同比增长27.52%;白酒完成1.13万吨,同比增长11.29%。
安全生产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8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占全年控制数的58.50%,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数的46.10%,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0.8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23,实现了“双下降”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取缔了7家焦化厂、2家铁合金厂、小炼铁厂7家、小水泥厂1家、4家洗煤厂、1家纸厂,将铁五局水泥厂、筑华水泥公司、永鑫铁合金厂、磊鑫铁合金厂、和平冶金焦化厂、安诚焦化厂、东方水泥厂等12家企业纳入节能监控企业。抓好能源综合利用。全区共建设沼气池12627口,发挥效益后每口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吨。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投资2400万元,在化处等三个煤矿建设了规模为10×500Kwh的瓦斯发电厂,瓦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炉渣、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91.80%。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开工建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削减4.80%、20.8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0%。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9亿元,同比增长58.0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5亿元,同比增长59.73%;更改投资5.02亿元,同比增长258.67%;房地产开发投资7499万元,同比下降28.09%。
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全年争取中央、省级以上投资17505.13万元,比2007年增加 5236.5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39亿元,同比增长31.15%,保证了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中央在第四季度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政策,我区以超常规工作方式,争取到中央预算资金4551.10万元,确保了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项目进展加快。南环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贵烟路六枝过境段市二医至跃进桥油路改造,新华煤矿进矿公路开工建设,郎节坝至箐口、岩脚至新场通乡油路完成总投资的90%,新场至牛场油路完成总投资的34.40%,大用经化处至木岗油路已开工建设。新场等4个乡镇汽车站建设已完工。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城区油路改造工程已竣工。
(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存贷双增运行。
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7916万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238万元,同比增长19.05%。金融存贷受央行存、贷款宏观调控政策的拉动,存、贷款余额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4亿元,同比增长24.4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1.04亿元,同比增长14.64%。
(五)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1亿元,同比增长18.57%。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8.92亿元,同比增长15.10%;住宿餐饮业完成2.79亿元,同比增长31.10%。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3 元,较上年增加500元,同比增长8.40%;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8元,较上年增加353元,同比增长16.30%。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认真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总支出68%以上,教育总支出总额中做到以财政拨款为主。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0%全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附加费征收全部用于教育。抓好“两基”巩固提高,进一步做好迎“国检”相关准备工作。全区小学入学率达99.10%,辍学率为0.6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0.17%。实施完成13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造面积9208平方米,总投资746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新增城镇就业4683人;促进38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0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有效控制在4.20%以内。
稳步推进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切实落实“两个确保”。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26人,收缴养老保险费2510万元,支出养老金2417万元,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社会管理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83人,失业保险金足额发放率为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754人,收缴医疗保险费1431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517万元,基本保证了参保职工看病就医。工伤保险参保企业88家,参保率为93%,覆盖率比上年增长34%,缴纳工伤保险170.40万元,支付133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年发放低保金3186.28万元,累计保障了22.98万人次,月人均补差达139.76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稳步实施。标准由原年人均700元提高到820元,低保对象由上年的62462人增加到63500人,共发放低保金3630.35万元。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成3所乡镇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693.04万元,救济粮565吨,衣被5000余件,救助灾民7万余人次。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50套廉租住房,2897.88平方米,竣工廉租住房18套,建筑面积1069.15平方米。收购住房44套,2996.94平方米作为廉租住房。对815户(2136人)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51.43万元。
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出生率为9.52‰;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70%。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力度,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31.25,同比下降1.5个点。计生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对298户年满60周岁的奖励家庭兑现奖励金24.48万元,对2008年度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的20户家庭兑现一次性奖励金7万元,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43.53万人,参合率达90.42%。共报销减免2101.52万元,基金使用率达68.10%。完成防氟改灶1.5万台,完成55个村卫生室建设。
光照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760至745米水位移民迁出1285户6060人,占应搬迁任务的100%;安置区内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学校卫生室已投入使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广大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大,发展压力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农民可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节能减排任务较为艰巨;矿群矛盾、工农纠纷、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社会治安等问题较为突出,维稳压力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针对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努力逐步解决。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切实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为促进我区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奠定基础。我区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县区,属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靠项目支撑和推动。抓发展必须抓项目,要把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一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求,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增强谋划项目、策划项目、生成项目能力,按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认真筛选符合国家投向的项目,提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上一批起点高、效益好、能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加快推进旧院水库、煤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六枝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六枝电厂、六枝至大山哨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切实改变“重争取、轻管理”、“重前期、轻实施”的工作状况,按照“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的工作要求,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三是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行为发生。
四是加大督促协调和调度力度,妥善处理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拆迁、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实现项目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和环保的有效控制,使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场乡老院子小流域治理,新窑乡雨海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好大用镇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项目及木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争取启动中南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人均半亩基本农田保灌工程;全面完成木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规划。搞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工作。完成省、市下达的基本农田建设及小水池建设计划。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速生高效林建设,实施好营造林工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好“家电下乡”工程。
稳定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兑现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等,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项目建设工作。建成折溪乡、牛场乡、新场乡兽医站;改建平寨镇、郎岱镇兽医站;实施好郎岱镇、折溪乡的良种猪推广项目;完成改扩建圈舍1200平方;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建成猪改点4个;抓好洒志乡、陇脚乡、折溪乡实施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强化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充分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地方煤矿整合进度,争取开工建设新华、洒志等煤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支持六枝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高产业关联度。重点支持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六枝宏狮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加快粮食加工、制药业等轻工业的发展。
(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推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把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生态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完成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任务20480亩,其中种植业1180亩,补植补造19300亩。确保完成8.29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年度目标任务。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淘汰落后生产力和生产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强测绘工作,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好建设用地,促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支持,推进可持续发展。
(五)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做好迎“国检”、“两基”复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好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力度。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力争达到95%以上目标。进一步加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15‰以内,加快特区计生妇幼保健中心工程建设。切实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5个“农家书屋”、1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关注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进度,启动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实施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按比例投入城乡低保资金,坚持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2009年“保增长”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特区党委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六枝特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3月24日在六枝特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安学
各位代表:
我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凝冻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按照“进位争先”的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工作措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特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7.10亿元,同比增长14%;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工业经济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存贷双增运行;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全年粮食播面3.63万公顷,同比下降0.52%,粮食总产达19.59万吨,同比增长2.19%。其中:夏粮播面1.57万公顷,同比增长0.79%,产量为3.39万吨,同比增长8.07%;秋粮播面2.06万公顷,同比下降1.50%,产量为16.20万吨,同比增长1.04%。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马铃薯种植20.58万亩,占任务的102.90%,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50万亩,占计划16万亩的103%。常规蔬菜种植完成8.15万亩,占计划7.50万亩的108.60%。新增商品蔬菜播面1.32万亩,为任务的109.16%。其中:郎岱市级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完成9156亩,平寨、大用二线基地完成4025亩。新增无性系茶园1780亩,改造老茶园1000亩。组织完成机耕面积9.91万亩、机插秧面积3549亩、机收面积550亩,分别完成任务的100.1%、101.4%和101%。
畜牧业生产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区大牲畜存栏10.18万头(匹),同比增长3.02%,其中:牛存栏9.47万头,同比增长10.68%,生猪存栏18.29万头,同比增长17.01%,羊存栏1.83万只,同比增长32.29%,家禽存栏11.45万羽,同比增长26.56%;猪、牛、羊、家禽出栏数分别为15.11万头、1.47万头、1.14万只和88.1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3.21%、24.40%、40.52%和18.90%;肉类总产量1.84万吨,同比增长13.16%。
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2008年营造林任务4.19万亩,占任务数的100%。其中:退耕还林工程0.80万亩(荒山造林0.30万亩,封山育林0.50万亩),地县级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3.39万亩(人工造林0.39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完成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石漠化治理试点)8000亩的补植补造和历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补植补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完成坡改梯工程18处,面积5310亩,占计划的106.20%;完成30m3小水池510口,占计划的100%。恢复改善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35万亩,占计划的102.27%;建成人饮小水池(窖)2333口;完成安全饮水项目20处,解决3.6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3平方公里;完成冬修定点项目4处;完成荷花池、打铁寨、雾步冲、老卜底4座小㈡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文明村寨道路硬化10.27万平方米,占任务数10万平方米的102.72%。完成1115口沼气池建设。完成2007年木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净减少低收入以下农村贫困人口6800人,占任务数6700人的101.40%。2007年度我区23个整村推进村80个项目已全部实施结束。2008年度26个村列入整村推进项目,涉及6个乡镇,规划项目71个,项目总投资749万元,已全部启动实施,竣工项目51个,占项目总数的71.80%。1200户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28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加大。“绿色证书”培训 1265人,颁证1100人。完成普及培训75895人次,完成“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3人;就地转移就业、自主择业1807人,转移率达90.20%。“雨露计划”完成培训1551人。其中:普通农民工培训401人,占任务数400人的100.25%,转移350人;初级技工培训100人,占任务数的100%,转移96人;农业产业化培训1050人,占任务数的100%。
(二)工业主要产品有升有降,工业经济增长较快。
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3.72亿元,同比增长23.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42亿元,同比增长21.87%;规模以下工业产值为22.30亿元,同比增长25.08%。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区原煤完成456.78万吨,同比下降11.56%。其中:地方原煤完成182.52万吨,同比下降8.95%。洗精煤完成27.6万吨,同比下降22.80%。焦炭完成23.27万吨,同比下降6.77%。水泥完成59.46万吨,同比增长11.07%,其中地方完成16.94万吨,同比增长35.57%。发电量完成23209万度,同比增长27.52%;白酒完成1.13万吨,同比增长11.29%。
安全生产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8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占全年控制数的58.50%,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数的46.10%,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0.8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23,实现了“双下降”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取缔了7家焦化厂、2家铁合金厂、小炼铁厂7家、小水泥厂1家、4家洗煤厂、1家纸厂,将铁五局水泥厂、筑华水泥公司、永鑫铁合金厂、磊鑫铁合金厂、和平冶金焦化厂、安诚焦化厂、东方水泥厂等12家企业纳入节能监控企业。抓好能源综合利用。全区共建设沼气池12627口,发挥效益后每口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吨。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投资2400万元,在化处等三个煤矿建设了规模为10×500Kwh的瓦斯发电厂,瓦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炉渣、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91.80%。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开工建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削减4.80%、20.8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0%。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9亿元,同比增长58.0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5亿元,同比增长59.73%;更改投资5.02亿元,同比增长258.67%;房地产开发投资7499万元,同比下降28.09%。
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全年争取中央、省级以上投资17505.13万元,比2007年增加 5236.5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39亿元,同比增长31.15%,保证了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中央在第四季度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政策,我区以超常规工作方式,争取到中央预算资金4551.10万元,确保了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项目进展加快。南环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贵烟路六枝过境段市二医至跃进桥油路改造,新华煤矿进矿公路开工建设,郎节坝至箐口、岩脚至新场通乡油路完成总投资的90%,新场至牛场油路完成总投资的34.40%,大用经化处至木岗油路已开工建设。新场等4个乡镇汽车站建设已完工。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城区油路改造工程已竣工。
(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存贷双增运行。
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7916万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238万元,同比增长19.05%。金融存贷受央行存、贷款宏观调控政策的拉动,存、贷款余额呈较快增长态势。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4亿元,同比增长24.4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1.04亿元,同比增长14.64%。
(五)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1亿元,同比增长18.57%。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8.92亿元,同比增长15.10%;住宿餐饮业完成2.79亿元,同比增长31.10%。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3 元,较上年增加500元,同比增长8.40%;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8元,较上年增加353元,同比增长16.30%。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认真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总支出68%以上,教育总支出总额中做到以财政拨款为主。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0%全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附加费征收全部用于教育。抓好“两基”巩固提高,进一步做好迎“国检”相关准备工作。全区小学入学率达99.10%,辍学率为0.6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0.17%。实施完成13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造面积9208平方米,总投资746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新增城镇就业4683人;促进38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0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有效控制在4.20%以内。
稳步推进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切实落实“两个确保”。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26人,收缴养老保险费2510万元,支出养老金2417万元,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社会管理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83人,失业保险金足额发放率为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754人,收缴医疗保险费1431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517万元,基本保证了参保职工看病就医。工伤保险参保企业88家,参保率为93%,覆盖率比上年增长34%,缴纳工伤保险170.40万元,支付133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年发放低保金3186.28万元,累计保障了22.98万人次,月人均补差达139.76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稳步实施。标准由原年人均700元提高到820元,低保对象由上年的62462人增加到63500人,共发放低保金3630.35万元。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成3所乡镇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693.04万元,救济粮565吨,衣被5000余件,救助灾民7万余人次。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50套廉租住房,2897.88平方米,竣工廉租住房18套,建筑面积1069.15平方米。收购住房44套,2996.94平方米作为廉租住房。对815户(2136人)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51.43万元。
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出生率为9.52‰;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70%。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力度,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31.25,同比下降1.5个点。计生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对298户年满60周岁的奖励家庭兑现奖励金24.48万元,对2008年度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的20户家庭兑现一次性奖励金7万元,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43.53万人,参合率达90.42%。共报销减免2101.52万元,基金使用率达68.10%。完成防氟改灶1.5万台,完成55个村卫生室建设。
光照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760至745米水位移民迁出1285户6060人,占应搬迁任务的100%;安置区内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学校卫生室已投入使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广大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大,发展压力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农民可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节能减排任务较为艰巨;矿群矛盾、工农纠纷、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社会治安等问题较为突出,维稳压力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针对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努力逐步解决。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切实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为促进我区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奠定基础。我区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县区,属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靠项目支撑和推动。抓发展必须抓项目,要把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一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求,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增强谋划项目、策划项目、生成项目能力,按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认真筛选符合国家投向的项目,提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上一批起点高、效益好、能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加快推进旧院水库、煤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六枝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六枝电厂、六枝至大山哨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切实改变“重争取、轻管理”、“重前期、轻实施”的工作状况,按照“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的工作要求,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三是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行为发生。
四是加大督促协调和调度力度,妥善处理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拆迁、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实现项目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和环保的有效控制,使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场乡老院子小流域治理,新窑乡雨海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好大用镇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项目及木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争取启动中南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人均半亩基本农田保灌工程;全面完成木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规划。搞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工作。完成省、市下达的基本农田建设及小水池建设计划。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速生高效林建设,实施好营造林工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实施好“家电下乡”工程。
稳定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兑现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等,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项目建设工作。建成折溪乡、牛场乡、新场乡兽医站;改建平寨镇、郎岱镇兽医站;实施好郎岱镇、折溪乡的良种猪推广项目;完成改扩建圈舍1200平方;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建成猪改点4个;抓好洒志乡、陇脚乡、折溪乡实施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强化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体系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充分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地方煤矿整合进度,争取开工建设新华、洒志等煤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支持六枝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高产业关联度。重点支持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六枝宏狮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加快粮食加工、制药业等轻工业的发展。
(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推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把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生态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完成2008年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任务20480亩,其中种植业1180亩,补植补造19300亩。确保完成8.29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年度目标任务。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步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淘汰落后生产力和生产工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强测绘工作,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好建设用地,促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支持,推进可持续发展。
(五)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做好迎“国检”、“两基”复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好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力度。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力争达到95%以上目标。进一步加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15‰以内,加快特区计生妇幼保健中心工程建设。切实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5个“农家书屋”、1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关注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进度,启动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实施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按比例投入城乡低保资金,坚持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2009年“保增长”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特区党委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