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始终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方略,围绕全省“两区六基地”,聚焦自身资源禀赋,抢抓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的机遇,全力打造“一区三基地四集群”。
——“一区”:以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一个生态绿心、两条开发轴带、三块集聚高地、全域绿色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打造“1+2+N”产业园区载体(1个示范园区、2个重点园区、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发展、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建设成果。
——“三基地”:一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着力提升煤、电、能源化工主导产业核心地位,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能源化工基地。深入实施煤炭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多能互补,加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资源配置和开发,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2022年,力争释放煤炭优质产能800万吨/年、发电量455亿千瓦时。二是全省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战略,将“双碳”及能耗“双控”要求贯穿始终,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有序推进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项目和盘州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引导2~3家焦化企业选择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氢气工艺路线,加快构建全市焦化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省委省政府“支持六盘水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契机,全力推广氢能在重卡、物流、燃料等方面的应用,以市场倒逼氢能生产及应用端发展。三是全省重要的基础材料基地。充分挖掘首钢水钢龙头企业潜力,积极推动品种钢开发,确保优钢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培育以82B为代表的硬线钢、焊丝钢等2—3个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与全市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耦合,生产符合我市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产品,实现产品在市内的有效转化。
——“四集群”:有序推进省十大工业产业与市七大产业板块有序衔接,重点推进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按照“强龙头、活龙身、摆龙尾”的思路,积极打造铝棒、铝锭、铝线杆及全铝家具、小家电“三链两集群”,加快推进双元铝业技改、废铝回收“短流程铝”项目建设,推动优质铝水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下游发展空间大的方向倾斜,引导“煤电铝”一体化发展,力争全年实现产值110亿元以上。抓住玄武岩纤维制品防腐蚀这一优势特性,以玄武岩和水钢的成功合作为契机,重点推广玄武岩纤维制品在化工、海事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全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串联六枝磷酸铁锂、合众锰业硫酸锰、东森新能源、中鼎高精铜箔等重点企业或项目,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企业间实现耦合发展。大力推动磷酸铁锂等在建项目部分建成、合众锰业高纯硫酸锰项目力争开工。力争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六枝口杯小镇为重点的旅游装备制造园,以红果能矿装备为重点的能矿装备制造产业园,以高新区染整装备、矿山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推进黔狼装备、盘誉泰合、盘江矿机、龙鼎工贸、泽长实业等特色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与技术优强企业及高校开展技术联合攻关,积极破解核心技术难题。2021年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要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挥初好、刺力王、宏财、凉都猕猴桃等企业的带动作用,挑选2-3类接受度高、具备潜力的产品重点做好市场推广;深化刺力王与法国黛宝的合作,推动刺梨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水城春”夏秋茶采摘加工,做凉都人民喝得起的好茶。统筹推进食用菌、盘县火腿、郎岱构酱等生态特色食品高质量发展,全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二)坚持目标任务为导向,全力抓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
目标进取方能引领新高。目标任务是工作指针、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奋力开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必须将奋斗的目标标杆树得更高。一是强化认识。今年,我们制定了“一张清单,三类目标”(即今年目标任务清单,包含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工业倍增目标、GDP支撑指标三类目标),各市(区)、开发区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要有目标、有预期、有节奏、有支撑、有成效,心中要有数、手中要有招,精心谋划、细化到企业(项目),存量要实现稳中有升、增量要有质有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二是强化调度。全市上下要高度关注增加值率样本企业成本费用年度数据填报,抓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服务跟踪,统筹做好规下样本企业数据填报工作。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精准施策、科学研判,以结果论英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强化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对工作有成效、有特点的地区,我们将予以公布、树立典型;对于遇事只会讲客观、工作严重滞后的地区,也将如实报市委市政府。三是强化帮扶。要靠前指导、重心下移、靠前服务,督促企业开足马力,达产稳产,提高工业目标指标的达成度;要对比先进找差距,对照目标补弱项,特别要针对目前工业经济运行趋紧和企业困难加大的普遍性问题,加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各县市区、各级部门要指导企业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企业培育为重点,全力构建梯次接续发展格局
分梯次建立全市企业清单,既注重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强项目,又以产业为纽带引进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集群,通过“三换两带”的方式,即“以资源换投资、以市场换项目、以服务换人心,引导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核心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下大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形成“草—灌—乔”梯次搭配、共同繁荣的产业生态。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省十大产业和市七大产业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型、具备带动上下游发展能力的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壮大规模、跨越发展,力争每个产业培育打造1-2户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领军企业;持续抓好支持水钢集团、盘江煤电集团发展实施意见的落实,深化地企共建,力争在钢、煤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方面取得更好成效。二是做优做精中小企业。多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系列惠企政策,全力抓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推动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推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以上,推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户以上。继续优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超市”服务功能,积极帮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有序推进剩余有分歧账款偿还,做好转办件的办理,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三是扎实做好入规入统。压实市(区)、开发区目标责任,梳理规上企业培育清单,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下企业上规培育,做好退库风险预判,及时采取措施能保则保,按照“退一补一”原则,确保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低于76户。
(四)坚持项目推进为抓手,全力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认真学习李刚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关于抓项目的“七步工作法”,按照板块布局、产业耦合、链条发展、集聚建设的思路,深入结合市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行业政策等因素,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完整把控项目各项关键环节,以项目“点”连通产业“线”,以产业“线”扩充集群“面”,推动产业耦合发展。全面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的目标。高标准抓谋划,强化项目前期研究,紧紧围绕“七个五”(七大产业每个板块落地开工5个以上重点项目)、“三个100”(技改100个、新开工100个,建成100个)等重点任务,高标准谋划一批关联性强、耦合性强的项目。高标准抓招商,摸清家底,理清产业链条发展现状、优势情况,围绕主导产业、首位产业、七大产业板块等重点工作,装备产业集群、铝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集群,红果电镀产业园、野马寨热电联产等关键项目,谋划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项目。主动出击、诚心以待,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以链招商,以集群招商,补齐产业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抓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市县园区三级负责制,围绕“四个十”、“七大产业”等重点项目,开展入企走访活动,不断完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强化问题交办、台账销号、分级破解、联合会商,高效能服务、精细化管理、全方位保障,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标准抓争资,按需求梳理“一库五包”(产业转型、基金、资金、债券、中小企业信贷通等5个项目包),重点梳理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项目,巩固争资项目基础。操作路径上要全面掌握资金申报流程及申报关键节点,强化与资金支持方工作纽带的建立,做好项目推送进度跟踪,积极向上汇报。2022年确保各级基金、资金的争取不低于全省总资金盘子的10%,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让每一个项目都成为阳光项目。高标准抓保障。强化煤电水气运等要素保障,全力以赴做好电煤供应,大力推动水城经开区等3个开发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完善工业用水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燃气供应格局,着力降低大宗工业产品运输成本;贯彻省委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大力实施工业领域“引育用留”四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扩量提质;推动高等院校同工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间的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引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人才。
(五)坚持平台建设为支撑,全力提升产业承载和创新水平
围绕园区发展强平台。一是紧盯产业培育。抓好开发区规划修编,深入开展首位产业提升行动,推进七大产业全链条发展。开展专题研究首位产业集群培育做法经验,专班化推进水城经开区火炉小镇、六枝经开区口杯小镇、盘北经开区江苏工业园、红果经开区能矿装备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二是紧盯体制机制。按照《关于创新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人事和薪酬制度、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等19条措施,有序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区。三是紧盯服务质量。开展“双服务”提升行动。聚焦开发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研究制定提升服务开发区服务企业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措施意见,围绕体制机制、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推进服务效能提升。四是紧盯标准厂房。始终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着力提升标准厂房利用效率,建立“3个1”机制:即1个通知、1个方案、1个台账;确定“145”工作路径:即一个目标(入住率达到95%),4个行动(底数摸排、僵尸企业出清、腾笼换鸟、综合提升);5项措施(分类施策、清退盘活、优化整合、量身定制、招商引资),切实推动标准厂房空置率高的问题整改。围绕创新驱动增动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个以上。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推广,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2%。围绕产销对接促发展。高质量编制全市工业产品目录,高水平创新筹办好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促进市内企业间的配套合作。在产销会之外,常态化搭建市内企业信息互通渠道,把产销对接细化到每一天。
(六)坚持数字赋能为依托,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做大数字产业化规模。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和通信“三个核心产业”,支持盘州数字产业园,红果PCB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突破5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以上。二是实施产业数字化攻坚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煤矿、钢铁、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中推广应用,推进盘江精煤、恒鼎集团、盘江电投、首钢水钢等行业龙头企业打通上下游环节,建设面向全省煤炭和钢铁行业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六盘水高新区5G+智慧园区项目、六盘水恒鼎绿色智慧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力争全年打造8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78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187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44。三是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600个,实现全市县域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和景区连片覆盖。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构建高效骨干光纤网络,提升城乡家庭覆盖能力,互联网出市带宽超过2600G,通信光缆超过22万公里。
(七)坚持绿色发展为底线,全力促进绿色低碳高效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建设,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工业企业节能。编制《六盘水“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加强对全市50户规模以上重点用能企业“一对一”节能诊断,以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装备、最严格的环保能耗要求、最完备的产业链条,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和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二是抓好落后产能淘汰。继续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定期跟踪调度全市中(工)频炉使用情况,严厉打击“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行为,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做好行业准入等工作。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2022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
(一)坚持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始终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方略,围绕全省“两区六基地”,聚焦自身资源禀赋,抢抓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的机遇,全力打造“一区三基地四集群”。
——“一区”:以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一个生态绿心、两条开发轴带、三块集聚高地、全域绿色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打造“1+2+N”产业园区载体(1个示范园区、2个重点园区、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发展、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建设成果。
——“三基地”:一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着力提升煤、电、能源化工主导产业核心地位,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能源化工基地。深入实施煤炭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多能互补,加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资源配置和开发,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2022年,力争释放煤炭优质产能800万吨/年、发电量455亿千瓦时。二是全省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发展战略,将“双碳”及能耗“双控”要求贯穿始终,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有序推进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项目和盘州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引导2~3家焦化企业选择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氢气工艺路线,加快构建全市焦化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省委省政府“支持六盘水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契机,全力推广氢能在重卡、物流、燃料等方面的应用,以市场倒逼氢能生产及应用端发展。三是全省重要的基础材料基地。充分挖掘首钢水钢龙头企业潜力,积极推动品种钢开发,确保优钢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培育以82B为代表的硬线钢、焊丝钢等2—3个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与全市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耦合,生产符合我市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产品,实现产品在市内的有效转化。
——“四集群”:有序推进省十大工业产业与市七大产业板块有序衔接,重点推进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按照“强龙头、活龙身、摆龙尾”的思路,积极打造铝棒、铝锭、铝线杆及全铝家具、小家电“三链两集群”,加快推进双元铝业技改、废铝回收“短流程铝”项目建设,推动优质铝水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下游发展空间大的方向倾斜,引导“煤电铝”一体化发展,力争全年实现产值110亿元以上。抓住玄武岩纤维制品防腐蚀这一优势特性,以玄武岩和水钢的成功合作为契机,重点推广玄武岩纤维制品在化工、海事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全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串联六枝磷酸铁锂、合众锰业硫酸锰、东森新能源、中鼎高精铜箔等重点企业或项目,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企业间实现耦合发展。大力推动磷酸铁锂等在建项目部分建成、合众锰业高纯硫酸锰项目力争开工。力争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六枝口杯小镇为重点的旅游装备制造园,以红果能矿装备为重点的能矿装备制造产业园,以高新区染整装备、矿山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推进黔狼装备、盘誉泰合、盘江矿机、龙鼎工贸、泽长实业等特色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与技术优强企业及高校开展技术联合攻关,积极破解核心技术难题。2021年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要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挥初好、刺力王、宏财、凉都猕猴桃等企业的带动作用,挑选2-3类接受度高、具备潜力的产品重点做好市场推广;深化刺力王与法国黛宝的合作,推动刺梨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水城春”夏秋茶采摘加工,做凉都人民喝得起的好茶。统筹推进食用菌、盘县火腿、郎岱构酱等生态特色食品高质量发展,全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二)坚持目标任务为导向,全力抓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
目标进取方能引领新高。目标任务是工作指针、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奋力开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必须将奋斗的目标标杆树得更高。一是强化认识。今年,我们制定了“一张清单,三类目标”(即今年目标任务清单,包含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工业倍增目标、GDP支撑指标三类目标),各市(区)、开发区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要有目标、有预期、有节奏、有支撑、有成效,心中要有数、手中要有招,精心谋划、细化到企业(项目),存量要实现稳中有升、增量要有质有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二是强化调度。全市上下要高度关注增加值率样本企业成本费用年度数据填报,抓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服务跟踪,统筹做好规下样本企业数据填报工作。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精准施策、科学研判,以结果论英雄,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强化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对工作有成效、有特点的地区,我们将予以公布、树立典型;对于遇事只会讲客观、工作严重滞后的地区,也将如实报市委市政府。三是强化帮扶。要靠前指导、重心下移、靠前服务,督促企业开足马力,达产稳产,提高工业目标指标的达成度;要对比先进找差距,对照目标补弱项,特别要针对目前工业经济运行趋紧和企业困难加大的普遍性问题,加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各县市区、各级部门要指导企业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企业培育为重点,全力构建梯次接续发展格局
分梯次建立全市企业清单,既注重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优强项目,又以产业为纽带引进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集群,通过“三换两带”的方式,即“以资源换投资、以市场换项目、以服务换人心,引导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核心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下大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形成“草—灌—乔”梯次搭配、共同繁荣的产业生态。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省十大产业和市七大产业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型、具备带动上下游发展能力的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壮大规模、跨越发展,力争每个产业培育打造1-2户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领军企业;持续抓好支持水钢集团、盘江煤电集团发展实施意见的落实,深化地企共建,力争在钢、煤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方面取得更好成效。二是做优做精中小企业。多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系列惠企政策,全力抓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推动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推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以上,推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户以上。继续优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超市”服务功能,积极帮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有序推进剩余有分歧账款偿还,做好转办件的办理,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三是扎实做好入规入统。压实市(区)、开发区目标责任,梳理规上企业培育清单,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下企业上规培育,做好退库风险预判,及时采取措施能保则保,按照“退一补一”原则,确保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低于76户。
(四)坚持项目推进为抓手,全力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认真学习李刚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关于抓项目的“七步工作法”,按照板块布局、产业耦合、链条发展、集聚建设的思路,深入结合市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行业政策等因素,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完整把控项目各项关键环节,以项目“点”连通产业“线”,以产业“线”扩充集群“面”,推动产业耦合发展。全面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的目标。高标准抓谋划,强化项目前期研究,紧紧围绕“七个五”(七大产业每个板块落地开工5个以上重点项目)、“三个100”(技改100个、新开工100个,建成100个)等重点任务,高标准谋划一批关联性强、耦合性强的项目。高标准抓招商,摸清家底,理清产业链条发展现状、优势情况,围绕主导产业、首位产业、七大产业板块等重点工作,装备产业集群、铝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集群,红果电镀产业园、野马寨热电联产等关键项目,谋划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项目。主动出击、诚心以待,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以链招商,以集群招商,补齐产业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抓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市县园区三级负责制,围绕“四个十”、“七大产业”等重点项目,开展入企走访活动,不断完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强化问题交办、台账销号、分级破解、联合会商,高效能服务、精细化管理、全方位保障,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标准抓争资,按需求梳理“一库五包”(产业转型、基金、资金、债券、中小企业信贷通等5个项目包),重点梳理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项目,巩固争资项目基础。操作路径上要全面掌握资金申报流程及申报关键节点,强化与资金支持方工作纽带的建立,做好项目推送进度跟踪,积极向上汇报。2022年确保各级基金、资金的争取不低于全省总资金盘子的10%,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让每一个项目都成为阳光项目。高标准抓保障。强化煤电水气运等要素保障,全力以赴做好电煤供应,大力推动水城经开区等3个开发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完善工业用水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燃气供应格局,着力降低大宗工业产品运输成本;贯彻省委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大力实施工业领域“引育用留”四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扩量提质;推动高等院校同工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间的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引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人才。
(五)坚持平台建设为支撑,全力提升产业承载和创新水平
围绕园区发展强平台。一是紧盯产业培育。抓好开发区规划修编,深入开展首位产业提升行动,推进七大产业全链条发展。开展专题研究首位产业集群培育做法经验,专班化推进水城经开区火炉小镇、六枝经开区口杯小镇、盘北经开区江苏工业园、红果经开区能矿装备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二是紧盯体制机制。按照《关于创新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人事和薪酬制度、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等19条措施,有序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区。三是紧盯服务质量。开展“双服务”提升行动。聚焦开发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研究制定提升服务开发区服务企业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措施意见,围绕体制机制、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推进服务效能提升。四是紧盯标准厂房。始终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着力提升标准厂房利用效率,建立“3个1”机制:即1个通知、1个方案、1个台账;确定“145”工作路径:即一个目标(入住率达到95%),4个行动(底数摸排、僵尸企业出清、腾笼换鸟、综合提升);5项措施(分类施策、清退盘活、优化整合、量身定制、招商引资),切实推动标准厂房空置率高的问题整改。围绕创新驱动增动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确保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个以上。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推广,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2%。围绕产销对接促发展。高质量编制全市工业产品目录,高水平创新筹办好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促进市内企业间的配套合作。在产销会之外,常态化搭建市内企业信息互通渠道,把产销对接细化到每一天。
(六)坚持数字赋能为依托,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做大数字产业化规模。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和通信“三个核心产业”,支持盘州数字产业园,红果PCB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突破5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以上。二是实施产业数字化攻坚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在煤矿、钢铁、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中推广应用,推进盘江精煤、恒鼎集团、盘江电投、首钢水钢等行业龙头企业打通上下游环节,建设面向全省煤炭和钢铁行业的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六盘水高新区5G+智慧园区项目、六盘水恒鼎绿色智慧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力争全年打造8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78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187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44。三是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600个,实现全市县域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和景区连片覆盖。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构建高效骨干光纤网络,提升城乡家庭覆盖能力,互联网出市带宽超过2600G,通信光缆超过22万公里。
(七)坚持绿色发展为底线,全力促进绿色低碳高效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建设,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工业企业节能。编制《六盘水“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加强对全市50户规模以上重点用能企业“一对一”节能诊断,以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装备、最严格的环保能耗要求、最完备的产业链条,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和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二是抓好落后产能淘汰。继续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定期跟踪调度全市中(工)频炉使用情况,严厉打击“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行为,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做好行业准入等工作。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