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2022 年山地农业机械化攻坚行动方案
农业机械化是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地能不能种、有没有人种,是必须干好的大事。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发〔2022〕2 号文件“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省委省政府“农业机械化今年要取得阶段性成效”等要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宜机性、引研结合加快提高农机适用性、聚焦关键技术强化农艺匹配性、优化精准补贴增强政策引导性,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提高我省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2022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46%以上,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达到 75%以上,培育壮大引领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138 家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紧盯重点领域抓好农机农艺匹配性
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补齐粮油作物机 械化种植短板,提升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广适宜我省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 示范区 20万亩,开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与华南农大罗锡文院士团队合作开展水稻生产无人农场试点建设;与中国农大宋建农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大钵体毯状苗试验示范;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根据农机作业需要,推广机械化轻简栽培。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全国主要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突破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具研发和应用,初步形成茶园、辣椒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规范和技术模式,启动创建我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市、区)按“四分法”分区域、分产业、分环节、分作物对县域主导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与应用。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社会化服务,建立分区域、分产业、分规模的农产品初加工适配装备技术服务模式。围绕粮食、油料等耐储农产品减损增效,支持脱壳、清选、烘干、储藏和膨化保鲜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围统杂粮、
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支持碾磨粉碎、混合调制、切分干制、理条成型、精选分级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围绕果蔬、畜禽、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保质增值,支持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
推广设施种养机械化技术。推广立体养殖设施装备、节能型设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电动设施装备、水肥一体化设施装备、环境自动调控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加快精量播种、移栽、收获、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设施装备技术应用。
(二)紧盯补齐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短板落实农机适用性
补齐山地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短板。鼓励省内外装备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参与我省农机装备制造,重点扶持“詹阳重工”等省内能够引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联合华南农大罗锡文院士、中国农大宋建农教授专家团队开展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组成的“山地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农机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科技榜单,实施山地农机化水平提升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制定激励措施,加快农机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建设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加快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
(三)紧盯实际生产需要抓好政策引导性
优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实施粮食和生猪生产所需农机品目全覆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所需农机基本涵盖的购置补贴政策。安排省级资金2000万元对水稻种植机械和大豆、玉米播种机等实行省级累加补贴,补贴额为中央定额补贴加上省级累加补贴不超过购机价格的 50%。开展水稻育秧中心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开展果蔬(辣椒)烘干初加工、茶叶初加工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争取开展生猪饲喂成套设备、跑道养鱼成套设备、种子烘干成套设备补贴试点。整合资金 2000万元对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机应用(作业)补贴, 研究制定对农机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山地农机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出台“农机贷”方案。
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建设以服务粮油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为辅的区域综合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衔接,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服务联合体,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技术
推广。积极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改革和贵州省推进山地农机化路径探索。
(四)紧盯农机作业条件提升耕地宜机性
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发布《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开展我省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需求试点,根据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及生产需求,大力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和农业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区农田建设,把适宜机械化作业作为新建耕地建设的首要目标,把宜机化改造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的重要实施内容,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条件,党政主要 领导、分管领导分别领办示范田面积不少于 500 亩示范区,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 500 公斤以上。
(二)强化资金保障。中央和省级粮油生产资金可用于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社会化服务资金重点用在粮油生产“耕种管收烘”等环节补助,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他各类资金重点投入粮油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撬动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攻坚行动。
(三)强化技术保障。深化农机化专家巡回指导工作机制,
成立省级农机化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分区域、分环节开展主要粮油机械化生产技术巡回指导,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实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各地要统筹调配好基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力量,优化存量、补充增量,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农机科技人员要专职专用,实现定责定岗定人,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开展好农技人员创业创新行动,农机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同时,结合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早作安排,尽快部署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农业机械化攻坚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机化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指导,每月进行一次调度,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设立专班办公室,落实落细各项措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把农业机械化作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内容,市、县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相关部门 要落实攻坚行动,逐一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压实工作责任。
(三)严格督促问效。对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突出的县
(市、区)以及农业生产主体通报表扬,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 予重点支持,对因工作不力、重视不够、不作为、慢作为、弄虚
作假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县(市、区)予以约谈和通报批评, 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攻坚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技术普及率,营造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氛围。
附件:1.贵州省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2.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表
3.
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4.
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处长包片任务分工
5.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技术指导专家组
附件 1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农机装备的应用能力,提升粮油单产水平,保障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3%,现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发〔2022〕2 号文件“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我省农业机械化今年要取得阶段性成效”等要求,以提高我省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为目的。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探索为路径,协调推动耕地宜机性、农机适宜性、 农艺匹配性和政策引领性。
二、工作目标
抢抓我省粮油单产提升工程行动机遇,着力提高水稻机插标准化育秧和机插水平,2022 年 11 月 20 日,完成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5%,平均亩产 470 公斤以上。
三、工作任务
安排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到县,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地块。
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种培训督导;
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种完成质量专项检查;
开展项目运行效果中期检查;
实施县项目总结、质量评估;
项目市级汇总,形成市级验收报告和质量评估报告;
项目省级验收与评价;
报送项目工作报告,绩效报告,形成至少一种主推模式。
四、技术要点
项目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选择以下技术模式(排名不分先后)开展示范推广:(1)常规毯状苗育苗机插秧技术;(2)钵苗育苗机插秧技术;(3)大钵体毯状苗育苗机插秧技术;(4)水稻机抛秧技术;(5)水稻机直播技术。每个县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多种技术模式进行示范。
(一)机械化耕整田
作业要求。在适合作业的墒情下,根据田块形状和坡度确 定作业方向,应顺田块长边作业,作业到田头转弯或转移过田埂时,应将机具提起,田间提升间隙不小于 20厘米,减速行驶。整田时注意控制好适宜的灌水量,既要防止带烂作业,又要防止缺水僵板作业,还要防止泥脚深度不一和埋茬再被带出地表。耕
深 16~20 厘米,泥脚深度不超过 25 厘米,水深 2 厘米左右,田面露出水面积不超过 4 平方米/亩,田块内高差不超过 3 厘米, 埋茬深度应在 4 厘米以上,泥浆深度达到 5~8 厘米,田块高低差不超过 3 厘米。水整后大田地表应平整,基本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达到泥匀、肥均、水浅、无杂的效果。整田应与基肥一并进行。整后的大田必须适度沉实,砂壤土田沉淀 0.5~1 天、黏土田 2~3 天、烂泥田 4~5 天后机插。
机具推荐。微耕机、拖拉机(50马力以上)配套铧式犁、旋耕机、耙和激光平地机。
(二) 机械化播种
作业要求。机插育秧盘底部渗水孔排列整齐、均匀,秧盘表面应光滑,无皱折、裂痕、残缺等现象。床土过筛后细土粒径不得大于 5厘米,其中,2~4 厘米粒径达 60%以上,过筛结束后集中堆闷,堆闷时细土含水量适中,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要求。水稻播种流水线安装场地应首选背风、平坦、有水源、 有电源、便于操作、距离苗床和移栽田块相邻的场地。播种时盘内底土厚度为 2~2.5厘米,厚薄均匀、铺放均匀平整,覆土厚度为 0.3~0.5厘米,均匀、不露籽,播量 40~50克,种子表面水分在 14%左右,破碎率≤1%,均匀度≥90%,空穴率≤5%。有条件的地方播种结束后进行催芽,小拱棚育秧宜采用暗化处理催芽,待芽头露土 0.1~0.5 厘米移到小拱棚育秧。
机具推荐。毯壮苗播种流水线、钵苗播种流水线。
(三)机械化移栽
作业要求。栽插前 3天保持秧床干爽,进一步促进盘根。运至田头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遇烈日高温或下雨需要采取设施遮盖,防止秧苗失水萎蔫或秧块过烂,影响机插质量。栽插时根据当地农艺要求调好适宜的栽插株距档位,进行试插一段距离,并检查每穴苗数和栽插深度, 调节好每穴苗数和栽插深度。浅水浅插,水层深度 1厘米~2 厘米,机插秧深度以 0.5~1厘米为宜,漏插率≤5%、漂秧率≤3%、伤苗率≤5%,秧苗栽插均匀度要求达到 85%以上,每穴 2~3 苗,机插同步侧施肥,肥料播撒于秧苗根深 5厘米左右、根侧部5厘米左右,栽插时做到行距一致,不压行,不漏行,并保证首行作业的行驶直线性。栽插结束后及时上水 3~4厘米,促进返青活棵。在机插后 2~3天内进行人工补缺棵、栽浮棵、拆大棵、补小棵,促使全田穴苗数均。
机具推荐。乘坐式 4~8行水稻插秧机、手扶式 4~6行水稻插秧机。
(四)机械化田间管理
作业要求。水稻田间管理中的除草、治虫、施肥等作业是 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按照当地高产种植的农艺要求适时对水稻生产进行除草、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坝区和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区可选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喷施或采用机动远程喷雾 机防治。对于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防治要选好起降地点,起降点
要求要平、实,根据田块大小、作业地风速、风向、田间竖着物及空间横着物,确定飞行作业距离和方案,飞行时要远离人群, 不允许田间有人时作业,要离操控手 10米以上,垂直飞行要远离障碍物 10米以上,平行飞行要远离障碍物 5米以上,飞行作业高度保持在作物叶尖 2 米左右,直线飞行作业,确保不漏喷、不重喷,飞行作业速度均匀,作业时应保持在 4~6 米每秒的匀速飞行,注意飞行速度、高度及风向,以防药剂漂移。对于面积小、不规则、坡度较缓的田块选用小型汽油机或蓄电池为动力的全自动喷雾器;另外还可以选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式 10~ 15W,蓄电池式≥12AT或触杀式功率25W,蓄电池≥24AT)。机具推荐。喷雾机、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太阳能杀虫灯。
(五)机械化收获
作业要求。水稻收获是水稻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适时收获和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是保证产量的基础, 否则会导致产量的损失。收割前 5~7天断水,抢适宜天气机收, 及时晾晒或烘干,减少损失。收获应在水稻的蜡熟期或完熟期进行(水稻黄化完熟率 95%以上为收获最适期),基本无自然脱粒, 水稻不倒伏,籽粒含水率为 15~30%。机收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行距选择适合的收获机,目前我省坝区主要使用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履带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评定要求水稻自然高度为 55~110厘米,穗幅差≤25厘米。水稻收获机的行距要与水稻种植行距相适应,行距偏差不宜超过 5厘米,否则
会影响作用效率,加大收获损失。质量要求。全喂入式损失率≤3.5%,半喂入式损失率≤
2.5%;全喂入式破碎率≤2.5%,半喂入式破碎率≤1.0%;全喂入式含杂率≤2.5%,半喂入式含杂率≤2.0%(只有风扇清选无筛选机构的:全喂入式含杂率≤7.0%,半喂入式含杂率≤5.0%);茎秆切碎合格率≥90%(适用于茎秆切碎机构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后地表状况及割茬高度≤18 厘米,无漏割,地头、地边处理合理(其中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割茬高度可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确定)。机械割晒割茬高度 12~15 厘米,放铺角度与插秧方向放铺角为 70~90º,脱谷综合损失小于 2%。谷外糙 1%以下。机具推荐。稻麦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
五、进度安排与分工
2022 年 4 月初,厅农机化管理处组织相关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县级实施方案并审核报备;省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总体需求调度;各县市区对项目实施主体开展农机具摸底排查,合理购置育秧、种植机械,开展农机、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等购置,特别是种子和育秧设备及配套材料的保障,实施县要对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和实施主体技术人员组织育秧技术培训。以上各项工作时间紧,早谋划。
2022 年 4-5 月,市(州)组织机种技术实地技术培训,覆盖每个项目县。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安排技术组驻点保障作业和前期管护质量。
2022 年 6-9 月,组织中期检查及开展示范区技术指导,对前期机种质量开展评估。
2022 年 9-10 月中旬,市(州)组织筹备并召开水稻机收减损现场会,指导并调度机具保障各地开展机收减损工作,各实施县(市、区)开展测产验收。省、市督导组开展项目田间完成情况检查并指导后期项目验收材料编制。
2022 年 11 月前,市(州)开展项目验收并上报验收材料。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工作采取省级统筹、市级协助、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省级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各市(州)和任务县(区)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体,统筹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厅室, 具体负责协调沟通、进展调度、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安排省级购机累加补贴资金 2000 万元,用于育秧播种流水线、机种机械购置补贴,在中央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补贴上限不得超过购机价格的 50%;安排现代山地农机化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省内引领型农机装备研发企业产品补贴,补贴范围包括农机具和配套材料,在中央购机补贴和省级补贴项目的基础上,补贴上限不得超过购置价格的 60%。项目执行中严禁虚开高价购机发票套补行为,严禁项目机具(材料) 转卖行为。项目县要及时将各项资金兑现到实施主体。
(三)强化任务落实。省级负责制定全省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指标,开展督导考核;市(州)级负责统筹本区域工作推进, 开展督促落实工作;项目县严格按照省级下达任务指标,编制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任务指标。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工作职责做好责任落实(详见附件2)。
(四)强化技术指导。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技术 指导服务机制,省级成立农机化工作专班。各市(州)和项目县
(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小组,配合省级专家组细化完善分区域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 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各县要统筹技术力量实行分片包干,落实到具体面积、指导到具体地块。
(五)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引导种植主体间技术模式的资源共享。利用我省立体海拔气候积极筛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通过典型示范、 新闻报道等方式扩大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2
市(州) |
任务数(万亩 |
)县(区) |
实施任务(万亩) |
贵阳市 |
0.5 |
修文县 |
0.5 |
六盘水市 |
0.5 |
六枝特区 |
0.5 |
遵义市 |
5 |
播州区 |
0.5 |
桐梓县 |
0.5 | ||
湄潭县 |
2 | ||
凤冈县 |
1.5 | ||
绥阳县 |
0.5 | ||
铜仁市 |
2.5 |
思南县 |
1 |
松桃县 |
1 | ||
玉屏县 |
0.5 | ||
黔南州 |
5.5 |
独山县 |
0.5 |
荔波县 |
0.5 | ||
惠水县 |
4 | ||
长顺县 |
0.5 | ||
黔东南州 |
3 |
三穗县 |
0.5 |
麻江县 |
0.5 | ||
锦屏县 |
0.5 | ||
黎平县 |
0.5 | ||
剑河县 |
0.5 | ||
天柱县 |
0.5 | ||
毕节市 |
0.5 |
金沙县 |
0.5 |
黔西南州 |
1 |
兴义市 |
0.5 |
安龙县 |
0.5 | ||
安顺市 |
1.5 |
平坝县(含经开区) |
1 |
西秀 |
0.5 | ||
合计 |
20 |
20 |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表
附件3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张 明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副组长:唐隆强 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韦天鹏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蔡胜华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成 员:王 雄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
高 捷 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
罗 嵩 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冯劲锋 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张钟亿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
冯泽蔚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雷强省植保植检站站长
雷昊 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站长刘永强省山地农机研究所所长
袁旭 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唐隆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袁旭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韩忠禄、刘春波、郭林杰为工作人员。
任务分工:
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对接落实面积,分解下达任务和补助资金,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实施意见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数据统计,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组织开展工作。
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开展工作督促检查及技术指导。
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负责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区农机安全监管,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开展工作。
种业管理处和省种子管理站:负责种子调度,制定种子供应保障方案和相关指导服务。
省植保植检站:负责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制定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制定施肥技术方案,指导开展科学施肥。
省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制定水稻栽培高产技术方案等工作。
厅属相关单位围绕项目,按照工作职责开展指导、督查,督 促推广任务全面落实,协助做好实施全程及总结上报等相关工 作。
附件 4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处长包片任务分工
第一组
区域:贵阳市组长:杨博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修文县 韩忠禄(联络员:13765070318)
第二组
区域:遵义市组长:唐隆强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播州区熊伟(联络员:13809415119) 湄潭县 韩忠禄、朱勃
凤冈县 吴佳洋 绥阳县 闵 航 桐梓县 王太航
第三组
区域:六盘水市组长:张荣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六枝特区 刘春波(联络员:1342453459)
第四组
区域:毕节市
组长:宋辉罗翔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金沙县 罗翔(联络员:13985478191)
第五组
区域:安顺市平坝县(含经开区)、西秀区组长:张 戈 何 文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平坝县 何文(联络员:13985020009)
西秀区 张戈
第六组
区域:铜仁市 组长:袁旭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思南县 黄初林、陈泫月
玉屏县 赵昌秀、周奇(联络员:13809402345) 松桃县 谢成霞、李喆、郭林杰
第七组
区域:黔南州
组长:刘永强 刘 伟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荔波县 于家翼
独山县 张宁洁
惠水县 李官平(联络员:1508604401)、任永飞长顺县 吴桂芝
第八组
区域: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组长:向远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兴义市 向远
安龙县 姜官兰(联络员:18687266059)
第九组
区域:黔东南州
组长:王应芬邹安荣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三穗县李凝
麻江县 林蜀云锦屏县 张家美
黎平县 齐兴源(联络员:15308391213) 剑河县 陈宇熠
天柱县 李杰
附件 5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技术指导专家组
组长:袁旭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副组长:向远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王应芬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首席:韩忠禄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13765070318) 李官平省山地农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508604401) 曾涛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1363906814)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 2022 年山地农业机械化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 2022 年山地农业机械化攻坚行动方案
农业机械化是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地能不能种、有没有人种,是必须干好的大事。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发〔2022〕2 号文件“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省委省政府“农业机械化今年要取得阶段性成效”等要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宜机性、引研结合加快提高农机适用性、聚焦关键技术强化农艺匹配性、优化精准补贴增强政策引导性,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提高我省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2022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46%以上,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达到 75%以上,培育壮大引领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138 家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紧盯重点领域抓好农机农艺匹配性
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补齐粮油作物机 械化种植短板,提升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广适宜我省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 示范区 20万亩,开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与华南农大罗锡文院士团队合作开展水稻生产无人农场试点建设;与中国农大宋建农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大钵体毯状苗试验示范;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根据农机作业需要,推广机械化轻简栽培。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全国主要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突破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具研发和应用,初步形成茶园、辣椒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规范和技术模式,启动创建我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市、区)按“四分法”分区域、分产业、分环节、分作物对县域主导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评价与应用。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社会化服务,建立分区域、分产业、分规模的农产品初加工适配装备技术服务模式。围绕粮食、油料等耐储农产品减损增效,支持脱壳、清选、烘干、储藏和膨化保鲜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围统杂粮、
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支持碾磨粉碎、混合调制、切分干制、理条成型、精选分级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围绕果蔬、畜禽、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保质增值,支持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初加工机械推广应用。
推广设施种养机械化技术。推广立体养殖设施装备、节能型设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电动设施装备、水肥一体化设施装备、环境自动调控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加快精量播种、移栽、收获、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设施装备技术应用。
(二)紧盯补齐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短板落实农机适用性
补齐山地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短板。鼓励省内外装备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参与我省农机装备制造,重点扶持“詹阳重工”等省内能够引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联合华南农大罗锡文院士、中国农大宋建农教授专家团队开展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组成的“山地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农机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科技榜单,实施山地农机化水平提升重大科技课题攻关,制定激励措施,加快农机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建设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加快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
(三)紧盯实际生产需要抓好政策引导性
优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和用足用好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实施粮食和生猪生产所需农机品目全覆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所需农机基本涵盖的购置补贴政策。安排省级资金2000万元对水稻种植机械和大豆、玉米播种机等实行省级累加补贴,补贴额为中央定额补贴加上省级累加补贴不超过购机价格的 50%。开展水稻育秧中心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开展果蔬(辣椒)烘干初加工、茶叶初加工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争取开展生猪饲喂成套设备、跑道养鱼成套设备、种子烘干成套设备补贴试点。整合资金 2000万元对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机应用(作业)补贴, 研究制定对农机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山地农机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出台“农机贷”方案。
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建设以服务粮油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为辅的区域综合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衔接,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服务联合体,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技术
推广。积极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改革和贵州省推进山地农机化路径探索。
(四)紧盯农机作业条件提升耕地宜机性
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发布《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开展我省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需求试点,根据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及生产需求,大力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和农业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区农田建设,把适宜机械化作业作为新建耕地建设的首要目标,把宜机化改造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的重要实施内容,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条件,党政主要 领导、分管领导分别领办示范田面积不少于 500 亩示范区,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 500 公斤以上。
(二)强化资金保障。中央和省级粮油生产资金可用于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社会化服务资金重点用在粮油生产“耕种管收烘”等环节补助,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他各类资金重点投入粮油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撬动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攻坚行动。
(三)强化技术保障。深化农机化专家巡回指导工作机制,
成立省级农机化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分区域、分环节开展主要粮油机械化生产技术巡回指导,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实行技术指导全覆盖。各地要统筹调配好基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力量,优化存量、补充增量,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农机科技人员要专职专用,实现定责定岗定人,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开展好农技人员创业创新行动,农机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同时,结合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早作安排,尽快部署人员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农业机械化攻坚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机化工作专班,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指导,每月进行一次调度,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设立专班办公室,落实落细各项措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把农业机械化作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内容,市、县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相关部门 要落实攻坚行动,逐一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压实工作责任。
(三)严格督促问效。对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突出的县
(市、区)以及农业生产主体通报表扬,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 予重点支持,对因工作不力、重视不够、不作为、慢作为、弄虚
作假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县(市、区)予以约谈和通报批评, 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调减。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攻坚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在全省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技术普及率,营造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工作氛围。
附件:1.贵州省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2.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表
3.
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4.
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处长包片任务分工
5.贵州省 2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技术指导专家组
附件 1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农机装备的应用能力,提升粮油单产水平,保障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3%,现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发〔2022〕2 号文件“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我省农业机械化今年要取得阶段性成效”等要求,以提高我省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为目的。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探索为路径,协调推动耕地宜机性、农机适宜性、 农艺匹配性和政策引领性。
二、工作目标
抢抓我省粮油单产提升工程行动机遇,着力提高水稻机插标准化育秧和机插水平,2022 年 11 月 20 日,完成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5%,平均亩产 470 公斤以上。
三、工作任务
安排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到县,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地块。
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种培训督导;
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和机种完成质量专项检查;
开展项目运行效果中期检查;
实施县项目总结、质量评估;
项目市级汇总,形成市级验收报告和质量评估报告;
项目省级验收与评价;
报送项目工作报告,绩效报告,形成至少一种主推模式。
四、技术要点
项目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选择以下技术模式(排名不分先后)开展示范推广:(1)常规毯状苗育苗机插秧技术;(2)钵苗育苗机插秧技术;(3)大钵体毯状苗育苗机插秧技术;(4)水稻机抛秧技术;(5)水稻机直播技术。每个县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多种技术模式进行示范。
(一)机械化耕整田
作业要求。在适合作业的墒情下,根据田块形状和坡度确 定作业方向,应顺田块长边作业,作业到田头转弯或转移过田埂时,应将机具提起,田间提升间隙不小于 20厘米,减速行驶。整田时注意控制好适宜的灌水量,既要防止带烂作业,又要防止缺水僵板作业,还要防止泥脚深度不一和埋茬再被带出地表。耕
深 16~20 厘米,泥脚深度不超过 25 厘米,水深 2 厘米左右,田面露出水面积不超过 4 平方米/亩,田块内高差不超过 3 厘米, 埋茬深度应在 4 厘米以上,泥浆深度达到 5~8 厘米,田块高低差不超过 3 厘米。水整后大田地表应平整,基本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达到泥匀、肥均、水浅、无杂的效果。整田应与基肥一并进行。整后的大田必须适度沉实,砂壤土田沉淀 0.5~1 天、黏土田 2~3 天、烂泥田 4~5 天后机插。
机具推荐。微耕机、拖拉机(50马力以上)配套铧式犁、旋耕机、耙和激光平地机。
(二) 机械化播种
作业要求。机插育秧盘底部渗水孔排列整齐、均匀,秧盘表面应光滑,无皱折、裂痕、残缺等现象。床土过筛后细土粒径不得大于 5厘米,其中,2~4 厘米粒径达 60%以上,过筛结束后集中堆闷,堆闷时细土含水量适中,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要求。水稻播种流水线安装场地应首选背风、平坦、有水源、 有电源、便于操作、距离苗床和移栽田块相邻的场地。播种时盘内底土厚度为 2~2.5厘米,厚薄均匀、铺放均匀平整,覆土厚度为 0.3~0.5厘米,均匀、不露籽,播量 40~50克,种子表面水分在 14%左右,破碎率≤1%,均匀度≥90%,空穴率≤5%。有条件的地方播种结束后进行催芽,小拱棚育秧宜采用暗化处理催芽,待芽头露土 0.1~0.5 厘米移到小拱棚育秧。
机具推荐。毯壮苗播种流水线、钵苗播种流水线。
(三)机械化移栽
作业要求。栽插前 3天保持秧床干爽,进一步促进盘根。运至田头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遇烈日高温或下雨需要采取设施遮盖,防止秧苗失水萎蔫或秧块过烂,影响机插质量。栽插时根据当地农艺要求调好适宜的栽插株距档位,进行试插一段距离,并检查每穴苗数和栽插深度, 调节好每穴苗数和栽插深度。浅水浅插,水层深度 1厘米~2 厘米,机插秧深度以 0.5~1厘米为宜,漏插率≤5%、漂秧率≤3%、伤苗率≤5%,秧苗栽插均匀度要求达到 85%以上,每穴 2~3 苗,机插同步侧施肥,肥料播撒于秧苗根深 5厘米左右、根侧部5厘米左右,栽插时做到行距一致,不压行,不漏行,并保证首行作业的行驶直线性。栽插结束后及时上水 3~4厘米,促进返青活棵。在机插后 2~3天内进行人工补缺棵、栽浮棵、拆大棵、补小棵,促使全田穴苗数均。
机具推荐。乘坐式 4~8行水稻插秧机、手扶式 4~6行水稻插秧机。
(四)机械化田间管理
作业要求。水稻田间管理中的除草、治虫、施肥等作业是 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按照当地高产种植的农艺要求适时对水稻生产进行除草、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坝区和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区可选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喷施或采用机动远程喷雾 机防治。对于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防治要选好起降地点,起降点
要求要平、实,根据田块大小、作业地风速、风向、田间竖着物及空间横着物,确定飞行作业距离和方案,飞行时要远离人群, 不允许田间有人时作业,要离操控手 10米以上,垂直飞行要远离障碍物 10米以上,平行飞行要远离障碍物 5米以上,飞行作业高度保持在作物叶尖 2 米左右,直线飞行作业,确保不漏喷、不重喷,飞行作业速度均匀,作业时应保持在 4~6 米每秒的匀速飞行,注意飞行速度、高度及风向,以防药剂漂移。对于面积小、不规则、坡度较缓的田块选用小型汽油机或蓄电池为动力的全自动喷雾器;另外还可以选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式 10~ 15W,蓄电池式≥12AT或触杀式功率25W,蓄电池≥24AT)。机具推荐。喷雾机、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太阳能杀虫灯。
(五)机械化收获
作业要求。水稻收获是水稻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适时收获和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是保证产量的基础, 否则会导致产量的损失。收割前 5~7天断水,抢适宜天气机收, 及时晾晒或烘干,减少损失。收获应在水稻的蜡熟期或完熟期进行(水稻黄化完熟率 95%以上为收获最适期),基本无自然脱粒, 水稻不倒伏,籽粒含水率为 15~30%。机收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行距选择适合的收获机,目前我省坝区主要使用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履带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评定要求水稻自然高度为 55~110厘米,穗幅差≤25厘米。水稻收获机的行距要与水稻种植行距相适应,行距偏差不宜超过 5厘米,否则
会影响作用效率,加大收获损失。质量要求。全喂入式损失率≤3.5%,半喂入式损失率≤
2.5%;全喂入式破碎率≤2.5%,半喂入式破碎率≤1.0%;全喂入式含杂率≤2.5%,半喂入式含杂率≤2.0%(只有风扇清选无筛选机构的:全喂入式含杂率≤7.0%,半喂入式含杂率≤5.0%);茎秆切碎合格率≥90%(适用于茎秆切碎机构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后地表状况及割茬高度≤18 厘米,无漏割,地头、地边处理合理(其中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割茬高度可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确定)。机械割晒割茬高度 12~15 厘米,放铺角度与插秧方向放铺角为 70~90º,脱谷综合损失小于 2%。谷外糙 1%以下。机具推荐。稻麦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
五、进度安排与分工
2022 年 4 月初,厅农机化管理处组织相关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县级实施方案并审核报备;省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总体需求调度;各县市区对项目实施主体开展农机具摸底排查,合理购置育秧、种植机械,开展农机、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等购置,特别是种子和育秧设备及配套材料的保障,实施县要对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和实施主体技术人员组织育秧技术培训。以上各项工作时间紧,早谋划。
2022 年 4-5 月,市(州)组织机种技术实地技术培训,覆盖每个项目县。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安排技术组驻点保障作业和前期管护质量。
2022 年 6-9 月,组织中期检查及开展示范区技术指导,对前期机种质量开展评估。
2022 年 9-10 月中旬,市(州)组织筹备并召开水稻机收减损现场会,指导并调度机具保障各地开展机收减损工作,各实施县(市、区)开展测产验收。省、市督导组开展项目田间完成情况检查并指导后期项目验收材料编制。
2022 年 11 月前,市(州)开展项目验收并上报验收材料。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工作采取省级统筹、市级协助、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省级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各市(州)和任务县(区)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体,统筹推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厅室, 具体负责协调沟通、进展调度、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安排省级购机累加补贴资金 2000 万元,用于育秧播种流水线、机种机械购置补贴,在中央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补贴上限不得超过购机价格的 50%;安排现代山地农机化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省内引领型农机装备研发企业产品补贴,补贴范围包括农机具和配套材料,在中央购机补贴和省级补贴项目的基础上,补贴上限不得超过购置价格的 60%。项目执行中严禁虚开高价购机发票套补行为,严禁项目机具(材料) 转卖行为。项目县要及时将各项资金兑现到实施主体。
(三)强化任务落实。省级负责制定全省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指标,开展督导考核;市(州)级负责统筹本区域工作推进, 开展督促落实工作;项目县严格按照省级下达任务指标,编制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任务指标。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工作职责做好责任落实(详见附件2)。
(四)强化技术指导。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技术 指导服务机制,省级成立农机化工作专班。各市(州)和项目县
(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小组,配合省级专家组细化完善分区域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 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各县要统筹技术力量实行分片包干,落实到具体面积、指导到具体地块。
(五)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各地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引导种植主体间技术模式的资源共享。利用我省立体海拔气候积极筛选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通过典型示范、 新闻报道等方式扩大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2
市(州) |
任务数(万亩 |
)县(区) |
实施任务(万亩) |
贵阳市 |
0.5 |
修文县 |
0.5 |
六盘水市 |
0.5 |
六枝特区 |
0.5 |
遵义市 |
5 |
播州区 |
0.5 |
桐梓县 |
0.5 | ||
湄潭县 |
2 | ||
凤冈县 |
1.5 | ||
绥阳县 |
0.5 | ||
铜仁市 |
2.5 |
思南县 |
1 |
松桃县 |
1 | ||
玉屏县 |
0.5 | ||
黔南州 |
5.5 |
独山县 |
0.5 |
荔波县 |
0.5 | ||
惠水县 |
4 | ||
长顺县 |
0.5 | ||
黔东南州 |
3 |
三穗县 |
0.5 |
麻江县 |
0.5 | ||
锦屏县 |
0.5 | ||
黎平县 |
0.5 | ||
剑河县 |
0.5 | ||
天柱县 |
0.5 | ||
毕节市 |
0.5 |
金沙县 |
0.5 |
黔西南州 |
1 |
兴义市 |
0.5 |
安龙县 |
0.5 | ||
安顺市 |
1.5 |
平坝县(含经开区) |
1 |
西秀 |
0.5 | ||
合计 |
20 |
20 |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任务表
附件3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张 明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副组长:唐隆强 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韦天鹏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蔡胜华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成 员:王 雄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
高 捷 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
罗 嵩 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冯劲锋 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张钟亿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
冯泽蔚 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雷强省植保植检站站长
雷昊 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站长刘永强省山地农机研究所所长
袁旭 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唐隆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袁旭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韩忠禄、刘春波、郭林杰为工作人员。
任务分工:
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对接落实面积,分解下达任务和补助资金,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实施意见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数据统计,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组织开展工作。
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开展工作督促检查及技术指导。
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负责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区农机安全监管,协助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开展工作。
种业管理处和省种子管理站:负责种子调度,制定种子供应保障方案和相关指导服务。
省植保植检站:负责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制定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负责制定施肥技术方案,指导开展科学施肥。
省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制定水稻栽培高产技术方案等工作。
厅属相关单位围绕项目,按照工作职责开展指导、督查,督 促推广任务全面落实,协助做好实施全程及总结上报等相关工 作。
附件 4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处长包片任务分工
第一组
区域:贵阳市组长:杨博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修文县 韩忠禄(联络员:13765070318)
第二组
区域:遵义市组长:唐隆强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播州区熊伟(联络员:13809415119) 湄潭县 韩忠禄、朱勃
凤冈县 吴佳洋 绥阳县 闵 航 桐梓县 王太航
第三组
区域:六盘水市组长:张荣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六枝特区 刘春波(联络员:1342453459)
第四组
区域:毕节市
组长:宋辉罗翔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金沙县 罗翔(联络员:13985478191)
第五组
区域:安顺市平坝县(含经开区)、西秀区组长:张 戈 何 文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平坝县 何文(联络员:13985020009)
西秀区 张戈
第六组
区域:铜仁市 组长:袁旭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思南县 黄初林、陈泫月
玉屏县 赵昌秀、周奇(联络员:13809402345) 松桃县 谢成霞、李喆、郭林杰
第七组
区域:黔南州
组长:刘永强 刘 伟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荔波县 于家翼
独山县 张宁洁
惠水县 李官平(联络员:1508604401)、任永飞长顺县 吴桂芝
第八组
区域: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组长:向远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兴义市 向远
安龙县 姜官兰(联络员:18687266059)
第九组
区域:黔东南州
组长:王应芬邹安荣
项目县及负责人员:三穗县李凝
麻江县 林蜀云锦屏县 张家美
黎平县 齐兴源(联络员:15308391213) 剑河县 陈宇熠
天柱县 李杰
附件 5
贵州省 20 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技术指导专家组
组长:袁旭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副组长:向远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王应芬省山地农机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首席:韩忠禄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13765070318) 李官平省山地农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508604401) 曾涛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1363906814)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