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迁入住以来,六枝特区坚持“1+3”(以党建引领+就业服务、社区服务、文化服务)的模式,打通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搬迁群众跑出融入“加速度”,真正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
党建引领+就业服务“精准化”。在10个安置点成立社区党支部,2个安置点纳入安置点所在党支部管理,配齐配强安置点党支部和居委会班子成员86名,由各级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30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0人,精准摸排搬迁群众就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刺绣、服装、电子、家政、医护等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3676人次,其中2021年组织培训1291人次;统筹各类资金,建设易扶工厂8个,全部投入生产,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086人,长期稳定就业10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31个,统筹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72个,累计解决40、50岁和就业能力不足的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303人;建设2个农贸市场,解决搬迁62户124人的创业就业需求,户均增收3.8万元。全区解决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3333户7579人(总劳动力8018人),实现就业率达94.52%,其中:县内务工2935人,县外省内务933人,省外务工3711人,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全方位”。着力抓好全区12个安置点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对符合低保享受条件的1374户4594人实现应保尽保(享受城镇低保941户3574人,享受农村低保433户1020人),符合条件一次性临时救助人员13033人全部发放临时救助金。并通过改扩建周边教育项目,整合安置点周边36所校(园)教育资源,3691名适龄学生全部实现就近入学,2021年易地搬迁群众子女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共125人(其中研究生1人、一本8人、二本44人、大专72人),全区搬迁群众中有博士生2人(含出国留学1人)、研究生17人、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共978人;开通城区安置点公交线路2条,方便搬迁群众出行;在全区12个安置点建立警务室9个,其余2个纳入驻地派出所统一管理,配备警力32名,及时化解矛盾,落实警民共建、联防联治;对安置小区楼栋实行网格化管理,从搬迁户中挑选有文化、服务意识强楼长186名,联户长366名,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健全《居民公约》制度,确保安置小区管理有序、自治有效、和谐稳定,提升搬迁群众满意指数。
党建引领+文化服务“多元化”。在全区12个安置点都建设了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群团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文化场地,切实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投入175万元建设多功能健身场地5个,配备健身器材12套,全部安装“村村通”广播,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全部入户;通过组建文化演出团队13个,健身团队12个,电影放映队12个,文化志愿队伍36支,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2项,制作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3557张,开展感恩教育180次,普法教育73次,市民意识培养145次,评选文明家庭185户、勤劳致富模范户25户、身边好人58人;今年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24场次,受教育搬迁群众540余人次,在搬迁群众中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人,发展对象6人,积极引导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搬迁群众融入“加速度”。
(拟稿人:杨孝发,电话:18386245143;邮箱:2038569522@.com)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58-53226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有关事宜)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探索“1+3”模式打通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搬迁入住以来,六枝特区坚持“1+3”(以党建引领+就业服务、社区服务、文化服务)的模式,打通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搬迁群众跑出融入“加速度”,真正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
党建引领+就业服务“精准化”。在10个安置点成立社区党支部,2个安置点纳入安置点所在党支部管理,配齐配强安置点党支部和居委会班子成员86名,由各级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30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0人,精准摸排搬迁群众就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刺绣、服装、电子、家政、医护等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3676人次,其中2021年组织培训1291人次;统筹各类资金,建设易扶工厂8个,全部投入生产,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086人,长期稳定就业108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31个,统筹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72个,累计解决40、50岁和就业能力不足的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303人;建设2个农贸市场,解决搬迁62户124人的创业就业需求,户均增收3.8万元。全区解决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3333户7579人(总劳动力8018人),实现就业率达94.52%,其中:县内务工2935人,县外省内务933人,省外务工3711人,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全方位”。着力抓好全区12个安置点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对符合低保享受条件的1374户4594人实现应保尽保(享受城镇低保941户3574人,享受农村低保433户1020人),符合条件一次性临时救助人员13033人全部发放临时救助金。并通过改扩建周边教育项目,整合安置点周边36所校(园)教育资源,3691名适龄学生全部实现就近入学,2021年易地搬迁群众子女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共125人(其中研究生1人、一本8人、二本44人、大专72人),全区搬迁群众中有博士生2人(含出国留学1人)、研究生17人、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共978人;开通城区安置点公交线路2条,方便搬迁群众出行;在全区12个安置点建立警务室9个,其余2个纳入驻地派出所统一管理,配备警力32名,及时化解矛盾,落实警民共建、联防联治;对安置小区楼栋实行网格化管理,从搬迁户中挑选有文化、服务意识强楼长186名,联户长366名,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健全《居民公约》制度,确保安置小区管理有序、自治有效、和谐稳定,提升搬迁群众满意指数。
党建引领+文化服务“多元化”。在全区12个安置点都建设了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群团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文化场地,切实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投入175万元建设多功能健身场地5个,配备健身器材12套,全部安装“村村通”广播,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全部入户;通过组建文化演出团队13个,健身团队12个,电影放映队12个,文化志愿队伍36支,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2项,制作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3557张,开展感恩教育180次,普法教育73次,市民意识培养145次,评选文明家庭185户、勤劳致富模范户25户、身边好人58人;今年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24场次,受教育搬迁群众540余人次,在搬迁群众中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人,发展对象6人,积极引导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搬迁群众融入“加速度”。
(拟稿人:杨孝发,电话:18386245143;邮箱:2038569522@.com)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