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1-1639178 | ||
文 号: | 六府办发〔2021〕8号 | 发文日期: | |
发布机构: | 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度六枝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内容概述: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特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单位,区属及驻境省、市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2021年度六枝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特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1年5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1年度六枝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系列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全区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20年全区地质灾害概况
截至2020年12月30日,辖区内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28处,涉及受威胁人口3469户16139人,潜在经济损失10亿元。2021年发生地质灾害1起,出现险情3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200万元,其中:发生在隐患点台账内的灾险情6起,占比19%;发生在隐患点台账外的灾险情30起,占比81%;紧急撤离避让群众311户4704人,未造成人员伤亡。发生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范围广,六枝灾情发生率在全市占比偏高。二是发生灾害时段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其中6月份、9月份偏重。三是灾害类型主要以小型的滑坡和崩塌为主,人为诱发的灾害主要集中在农村切坡建房、农村公路沿线和煤矿开采区域。
二、2021年度全区地质灾害概况
截至2021年5月13日,根据汛前排查及专项调查结果,全区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20处,涉及受威胁人口3052户14080人,在2020年底基础上新增5处,核销13处。按隐患类型划分:滑坡58处(占48.5%),崩塌41处(占34.5%),不稳定斜坡16处(占13%),地面塌陷5处(占4%)。按诱发因素划分:自然因素诱发111处(占92.2%),受威胁人口2774户12596人;人为活动诱发9处(占7.8%),受威胁人口278户1484人(采煤活动诱发8处,受威胁人口242户1327人;工程活动诱发1处,受威胁人口36户、157人)。按规模划分:大型4处、中型36处,小型80处。按风险等级划分:重大风险5处、较大风险4处、一般风险107处、低风险4处。
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一)关寨镇社勒村大寨组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成因:自然因素。区域内岩性为灰岩,斜坡结构类型为顺向斜坡。覆土层厚度约1~5米,结构松散。地形坡度较陡,约15~30度,局部区域大于30度。受竖向节理裂隙及产状控制,部分岩体已脱离母岩,成为危岩体,时有不同程度危岩崩落现象。斜坡体现处于不稳定状态,受威胁人口170户838人,属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点。
(二)新窑镇联合村大坪地组滑坡隐患点。成因:自然因素。2020年7月2日,六枝特区普降大到暴雨,新窑镇联合村大坪地组通组公路出现路面错断、开裂,局部隆起,致道路中断,东侧居民区住宅建筑局部开裂变形。2020年9月5日至17日,受连续降雨影响,该点变形进一步加剧,演变为滑坡,滑坡边界明显,滑体呈现轻微滑动,现多处房屋变形呈危房。受威胁人口10户61人,属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点。
(三)关寨镇下麻翁村金花坡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成因:人为因素。发育特征:灾害类型为不稳定斜坡。2018年3月,六枝特区关寨镇化捞公路下麻翁村金花坡坡面出现多条地面裂缝,下方化捞公路下麻翁村金花坡段路基塌陷,经现场调查,坡面主要裂缝7条,裂缝宽度5~80厘米不等,滑坡前缘临空,潜在滑坡体长约800米,高约350米,厚约5米,总方量约140万立方米,受威胁人口下52户233人,属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点。
(四)月亮河乡花德村红星组(幼儿园旁)滑坡隐患点。花德村红星组(幼儿园旁)滑坡灾害隐患点位于六枝特区月亮河乡花德村红星组幼儿园旁,发现于2020年9月。目前,该隐患点两侧裂缝延伸至山顶,原滑坡体后缘现为中部拉张裂缝,在滑坡体中部新增了大量新的横向平行裂缝,坡体中下部一条裂缝贯穿至前侧,滑坡体前缘居民房体挤压变形、开裂。目前,滑坡长约150米,宽约80米,厚度约15米,后缘沉降位移约1.6米,方量约18万立方米,受威胁人口总计254人。
(五)新华镇田坝村狮子丫口组地面塌陷隐患点。成因:人为因素。发育特征: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中层状薄层泥质粉砂岩夹炭质泥岩,属软质岩组。岩体裂缝中粘性冲填物的少量粘结力,使地面塌陷区域处于相对稳定期,受采空、振动等因素影响,出现地面塌陷,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该隐患区主要受胁对象为新华镇田坝村狮子丫口组村民及住房,受威胁人口122户512人,属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点。
四、发展趋势预测
结合地质环境特征、气象预测及工程活动等因素分析研判,2021年度全区地质灾害总体趋势预测如下:
(一)总体趋势预测
2021年,全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仍然极高。一是地质结构复杂,大量斜坡在自然状态下均处于稳定临界状态,在强降雨诱发下极易形成灾害。二是持续降雨、集中强降雨加剧隐患点和风险斜坡蠕动变形,极易形成灾害。三是采煤活动、公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切坡建房等人为活动改变岩土体结构,极易形成灾害。四是发生的灾害以突发性中、小型为主,有偏重趋势。五是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其中滑坡、崩塌所占比例较大,人为诱发的中小型灾害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及组组通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边坡开挖区、渣土堆放场、矸石山、切坡建房等区域;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大型以上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采煤集中区域及工程建设活动区,特别是煤系地层、玄武岩分布地区、残坡积粘土、含碎石粘土覆盖层较厚的软质岩层分布的斜坡地带和基岩顺层斜坡地带,在工程活动和强降雨影响下,发生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风险极高。
(二)重点时段预测。2021年度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主要在汛期5月至9月,高峰时段6月至8月,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和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当日降雨量累计达50毫米或连续降雨量累计达100毫米以上时,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当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量累计达150毫米或连续降雨量累计达到200毫米以上时,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极高。采煤集中区域、工程建设活动区受降雨和工程活动叠加影响,全年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极大。
(三)重点区域预测。我区多为玄武岩、砂岩、古滑坡体、煤系地层,极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中寨乡、新窑镇、新华镇、大用镇、郎岱镇、关寨镇等为采煤乡镇,含煤地层岩性为龙潭组砂岩,受采煤活动影响,龙潭组砂岩及上覆长兴组—大隆组、夜郎组砂岩和泥灰岩地层,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中寨乡、新场乡、新窑镇、新华镇、郎岱镇、关寨镇、牂牁镇等地表大量出露强风化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层堆积较厚且稳定性差,极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五、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抓好隐患排查工作,精准识别风险。一是强化专业调查及成果应用,持续推进全市1:1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及时将新增隐患点和风险斜坡纳入台账管理。二是加强群查群防工作,组织开展全境全域隐患大排查工作,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支两委、监测员、巡查员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重点加强“坡坡上、坎坎脚、窝窝头、悬崖下、水体边”等5个重点区域,聚焦“顺向坡、高位玄武岩、窝窝头村寨、农村切坡建房、县乡村组道路、煤矿开采区、工程建设区、强降雨区、落石崩塌、工程弃土、古滑坡”等11个高易发区和风险斜坡的巡查排查,汛期加大排查频次,做好雨前、雨中、雨后“三查”工作,做到隐患早排查、早发现、早监测、早处置。三是强化行业领域排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做好行业领域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从源头管控风险,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不留死角和盲区,牢牢掌握防灾主动权。
(二)点面结合双管控,夯实人防基础。2021年,全区将全面实行隐患点和风险斜坡“点面结合双管控”新举措,严格落实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一体五位”防范措施,在册隐患点纳入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一级管理,风险斜坡纳入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二级管理,保障每个隐患点、每一处风险斜坡分别落实1名乡镇负责人、1名国土所工作人员、1名村组干部、1名专业技术人员及至少1名监测员(巡查员)监管,补齐风险斜坡管控的薄弱环节,夯实防灾基础。
(三)技防专防相结合,提升预警精准度。一是加快2021年度隐患点和风险斜坡自动化监测点建设进度,确保汛期投入运行,加强自动化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保障全区已建成的96处自动化监测点发挥作用,提升监测预警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监测预警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按照“宜安装则安装”原则,积极申报新增隐患点自动化监测建设项目,扩大全区自动化监测普及面。二是完善县、乡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特区自然资源部门接入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打通气象预警关键环节,实现省、市、县气象预警多层次、多元化,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保障基层有效应对。三是充分发挥技术专家作用,组织技术保障单位专家做好隐患点风险研判,精准识别每1处隐患风险,科学划定风险等级,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四是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及时通报雨情、水情及地质灾害情况,做好汛期风险研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五是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应急联动,做好预警区域、隐患点受胁群众的紧急撤离避让工作,严格落实“隐患点加剧情况下必须紧急撤离避让、评估为重大风险的必须紧急撤离避让、强降雨时段无把握的区域必须紧急撤离避让”的基本要求,提升应急处置执行力。
(四)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确保治理取得实效。一是加快推进2020年度获批的2个搬迁安置项目实施,确保按期完成,消除隐患。二是特区能源局督促煤矿企业做好煤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成果应用,按照“先搬迁后开采”原则,积极筹集资金,做好受煤矿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降低煤矿地质灾害风险。三是各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成果应用,根据评估结论和建议,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能投入使用。四是特区自然资源局要认真组织专家科学编制《六枝特区“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项目,建立大型、中型、小型治理项目库,分批分期申报大型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实施治理,中、小型治理项目由市、县财政筹集资金进行治理。
(五)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提升全民防范意识。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及群众有奖报灾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灾工作,提升全民防范意识。多层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各级防灾人员的业务能力,组织开展隐患点全覆盖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灾害危害性,明白预警信号,清楚撤离线路及安全区域,知道紧急情况下如何避险。一是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组织深入村、组、企业、学校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等特殊节日宣传活动。各乡(镇、街道)要利用赶场天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各部门要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地质灾害宣传标语。同时,要采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手段,组织乡(镇、街道)、村、组干部及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张贴宣传画、召开院坝会现场讲解等方式,为隐患高易发区及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宣传什么是地质灾害、发现地质灾害如何上报、如何防范和避让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如何开展自救互救、建房选址如何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知识,切实增强群众识灾、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及时将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明白卡》填制发放到受威胁群众(单位),《防灾工作明白卡》填制发放到所有防治工作人员。认真检查各隐患点告知牌、警示牌、撤离路线指示牌、应急避让场所标识牌的布设及毁损情况,按照统一规范的内容、格式和标准,及时设置或更新。二是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加强一线监测人员、20户以上自然村寨巡查员及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和管理。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要邀请地质专家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开展至少1次全员业务知识培训;特区自然资源局要对各乡(镇、街道)培训工作做好指导服务。三是全面落实避险演练。按照《六枝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开展2021年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全覆盖演练活动的紧急通知》(六特地灾防指办通〔2021〕9号)要求,于2021年5月25日前全面完成辖区内隐患点全覆盖防灾避险演练活动,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群众知晓地质灾害严重性和危害性,知晓紧急避让信号、转移路线、方向和安全区域,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灾情,群众能快速撤离出危险区。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要认真筹备组织开展1次区级防灾避险示范演练活动。特区应急局要认真组织开展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救援演练工作,配齐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做好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六)强化值班值守,保障信息畅通。县、乡、村严格落实全年全天候24小时专职人员值班值守制度,执行汛期、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实行信息“双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各级值班人员要将地质灾害纳入值班调度事项,确保信息不截留,杜绝信息迟报、漏报、瞒报、越级上报。
六、工作要求
(一)压紧压实责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自然资源部门指导,行业部门监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求,压紧压实责任链,抓细抓实各项防范措施。一是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须严格按照《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六枝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的通知》(六府办机〔2019〕28号)要求,对本辖区、本部门管理行业范围的防治工作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统筹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责任落实为抓手,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逐级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将防灾责任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各村支两委。二是区、乡两级行政负责人实行联系包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特区行政负责人负责联系包保重大风险点防范化解工作,乡(镇、街道)负责人负责联系包保对口帮扶村的所有地质灾害防范化解工作,确保在册隐患点和风险斜坡管控到位。三是落实行业部门“管行业必须管地灾”责任,全面加强行业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成果应用,源头管控风险。四是落实技术保障单位责任,全面为地方提供技术保障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责,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并配齐配强人员,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要求,切实做好技术、装备、队伍、物资等储备,确保突发地质灾害和紧急险情时,物资装备能第一时间保障到位,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援。
(三)落实资金保障。特区财政要结合实际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实施全区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逐步减少存量。各乡(镇、街道)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按时足额发放监测员补助,为监测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四)强化督促检查。特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形式,针对主汛期、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行业领域,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时整改确保防治责任、将各项防灾措施落细落实。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失职渎职、推诿扯皮的部门及个人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纳入负面清单管理。对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不按时拨付资金造成被省、市通报,并严重影响特区对省、市项目申报的乡(镇、街道)、部门,按程序严肃问责。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地质灾害信息,贻误时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五)严格值班值守。各乡(镇、街道)要制定并公布本辖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预案》并组织抓好实施,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完善落实防灾避险措施。汛期各乡(镇、街道)和各责任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安排领导带班、人员轮值,确保值班到位、信息畅通(特区自然资源局值班电话:0858-5321140;特区应急局值班电话:0858-532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