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17374
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
20
经济日报
2025-08-25 15:52:21
5811511
时政要闻
  • 中国政府网
  • |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 |
  • RSS订阅
  • |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 |
  • 个人中心
  • |
  • 无障碍浏览
  • |
  • 进入老年模式
  • 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基层公开
  • 解读回应
  • 政务服务
  • 公众参与
  • 政府数据
  • 相约六枝
当前位置:
首页新版站点政务动态时政要闻
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

发布日期: 2025-08-25 15:52   作者: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发展,要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从而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我国市场有空间,市场资源是大国经济的巨大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是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产业有基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创新有力度,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

做强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韧性与活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内需市场都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上半年内需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全方位扩大内需,要加快补齐消费短板,实施好“两新”政策,推动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加力实施“两重”建设,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与层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自主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统筹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增加高端产能、优质供给,加力破除“内卷式”竞争,鼓励各地发挥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地区间协作,促进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提高国内大循环的效率与水平。今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对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的作用日益增强。未来,要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保持定力、立足自身、畅通循环,我国经济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分享到:
X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无 近五年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 中央政府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 省(区市)政府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市级政府网站
      贵阳市 遵义市 六盘水市 安顺市 毕节市 铜仁市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贵安新区
  • 各区县政府网站
      盘州市 水城区 钟山区
  • 其它网站
      六枝特区纪委特区监委网站
  • 关于我们
  • |
  • 法律声明
  • |
  • 网站帮助
  • |
  • 联系我们
  • |
  • 网站地图
  • |
  • 网站年报
  • |
  • 手机版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 首页
  • 我要了解
  • 我要办事
  • 我要查询
  • 我要参与
时政要闻

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

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25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发展,要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从而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我国市场有空间,市场资源是大国经济的巨大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是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产业有基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创新有力度,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

做强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韧性与活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内需市场都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上半年内需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全方位扩大内需,要加快补齐消费短板,实施好“两新”政策,推动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加力实施“两重”建设,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与层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自主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统筹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增加高端产能、优质供给,加力破除“内卷式”竞争,鼓励各地发挥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地区间协作,促进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提高国内大循环的效率与水平。今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对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的作用日益增强。未来,要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保持定力、立足自身、畅通循环,我国经济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键分享
   
取消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 上一条
  • 下一条 近五年总规模年均增速超10%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相关信息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特区政府办公室

维 护: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技 术:智政科技          

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电脑版 | 手机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