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3月22日在六枝特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安学
各位代表:
我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严重冲击,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围绕“进位争先”目标,抢抓机遇、争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4.91亿元,同比增长15.4%,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1.79:44.19:44.02调整为10.52:46.12:43.36;实现财政总收入47814万元,增长25.53%,为调整预算的103.94%,一般预算收29562万元,增长27.04%,为调整预算的105.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8元,增长13.07%;农民人均纯收入3341元,增长16%。
(二)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62.48亿元,同比增长17.02%,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34.99亿元,同比增长15.6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2.05亿元,同比增长17.52%,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30.43亿元,同比增长16.49%。全区原煤完成618.55万吨,同比增长27.73%,其中地方原煤完成215.78万吨,同比增长6.24%;洗精煤完成13.87万吨,同比下降12.33%;水泥完成112.39万吨,同比增长3.09%,其中地方水泥完成19.70万吨,同比增长0.46%;山砂完成85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8.38%;砖完成3.44亿块,同比增长3.37%;发电量完成1.7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36%。
(三)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稳定粮食生产。牢固树立抗旱保丰收理念,在夏粮产量下降50.28%的严峻形势下,采取小季不足大季补措施,全区粮食总产18.67万吨,同比下降6.69%。
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全区肉类总产量1.94万吨,同比增长1.28%;新建猪改点13个,全区共有猪改点97个,牛改点49个。新建羊改点9个,全区共有羊改点30个,完成人工种草15460亩。2008、2009年度种草养羊项目经省市验收,取得101.2分的良好成绩。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完成药材、茶叶、竹业、种草养羊、蔬菜、精品水果、核桃七个产业发展规划,已向省扶贫办申报了核桃产业化扶贫发展项目规划和蔬菜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了六枝特区陇脚乡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规划及实施方案,争取了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发展蛋鸭养殖等四个产业,并启动实施。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实施财政扶贫项目95个,竣工验收79个;2010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项目52个,启动项目38个,竣工验收1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9个,涉及5个乡8个村,其中二类村7个,三类村1个,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4万元,已竣工验收项目18个。2010年计划投资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已下达500万元。完成省下达“雨露计划”的培训任务共两批1850人,其中产业培训1700人,初级技工培训三个班150人。就地转移率达98.2%。
切实抓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组建十个互助资金协会,互助组106个,参会农户676户,发放资金154.8万元。
农村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总投资593万元木岗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已全面竣工并通过上级验收考评,该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0.6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00亩,改善灌溉面积3500亩,新增除涝面积1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00亩,新增机耕面积2000亩。2009年度石漠化治理项目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已全面完工,完成坡改梯面积1493.2亩。完成2009年度的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3000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本口粮建设800亩。完成投资390万元落别末级渠系引灌渠道建设工程,新增灌面1186亩,恢复灌面1846亩。完成投资130万元箐口乡麻翁村引灌工程。完成总投资572.85万元新修防治渠道工程,在落别乡和木岗镇实施完成15公里防治渠道,新增节灌面积0.65万亩。完成投资1604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县项目,解决灌区耕地保灌面积8200亩。启动总投资2424.78万元六枝中型灌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六枝河平寨河段治理工程、总投资118.08万元直溜水库续建工程建设。
完成2009年第一、二批省级财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处,解决5084人的饮水问题。建设供水工程15处,新增供水人口2.5万人。在抗旱救灾期间积极申报抗旱应急项目,争取上级抗旱应急资金481.45万元,分别在全区19个乡镇实施抗旱应急水源供水工程181处,解决9.26万人和2.8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完成6处冬修定点工程,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10亩,解决714人的饮水安全。
2009年度,3307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已通过检查验收;2010年174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已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63户,占任务数的3.6%,10个乡村沼气池服务网点建设已开工。
积极落实中央和省 “两减免、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到位中央和省、市、特区各级购机补贴资金4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60万元,省级资金70万元,市级资金31万元,特区财政资金60万元。补贴全区农户购置了耕整机、抽水机、拖拉机等各类农机具台1914(套)。
(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加快扩内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10年,在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75.44%。我区共获2008、2009年新增中央下达的四批扩大内需投资项目50个,总投资55577.1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16359.25万元);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93.6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完成投资14148.78万元)。项目完工39个,完工率78%,竣工验收28个、竣工率56%。2010年共获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0个,总投资70998.68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20436.16万元),开工建设63个。累计完成投资64421.11万元(其中,新增资金完成投资10072.73万元)。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2010年度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253.8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6.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97亿元。旧院水库已开工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65.3%,六纳公路延伸段完成投资98.8%,250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全部完工,9960平方米东兴路廉租房建设完成主体工程,惠民综合住宅小区廉租房项目完成年度任务的65.14%,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的94.40%;新华煤矿已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黑那嘎煤矿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完成长箐至新场公路,建成牛场、大用、折溪乡镇汽车站。完成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50公里通村水泥路;完成郎岱至洒志公路波形护栏2000米。实施总投资1878万元,全长16.6公里的中寨至捞河运煤公路和总投资2329万元,全长22.9公里的银厂坡至姜家寨运煤公路。完成投资6264万元的110KV梭戛输变电站、7079万元的郎岱输变电站,完成投资2432万元的35KV黑塘输变电站,完成新华、捞河、板梅变电站扩建工程。
项目申报和项目服务能力增强。对48个项目进行了备案,总投资2.24亿元;对 19个项目进行了批复,涉及资金7.76亿元;向省市上报项目88个,总投资20.82亿元。为大项目服务意识增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工程移民工作,78户312人全部搬迁结束,区内输配水区实物指标分解核定工作全部完成,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实施。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1个,总投资35.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6亿元。
(五)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3亿元,同比增长18.06%。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苏宁电器知名品牌和福乐多超市进驻我区,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
(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010年共分二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涉及14户企业,共淘汰落后设计生产能力189万吨,其中:焦化企业10户,淘汰机焦炉13组;水泥企业1户,淘汰3.95米湿法旋窑生产线一条;铁合金企业3户,淘汰6300KVA矿热炉2台、8000KVA矿热炉1台。8月30日后我区小焦化企业全部停产。开展重点节能工程节能灯的推广,2010年市下达节能灯推广任务6.23万只,实际完成8.81万只,完成计划的141.46%。加强对污染源监管工作,将全区137个污染源纳入管理范围,完善环保设施和各种管理制度,确保环保设施运行率达到90%以上,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全区减排二氧化硫1104吨,完成计划505吨的219%,减排化学需氧量846.4吨,完成计划840吨的100.76%。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3.78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我区森林覆盖率达33%。综合治理石漠化16.68平方公里。
(七)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民生进一步改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支持特区一中“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工作。扎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更新教师从教理念,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成2009年秋季(681万元资金)6个薄改项目工程的前期工作,目前已开工建设的3个;完成2010年(1183万元)2个薄改项目工程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的可研报批、选址规划及征地工作,现3个项目征地工作已在进行中;完成了省直党建扶贫项目,陇脚乡中学学生宿舍楼主体完工,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场乡黑塘中学学生宿舍楼完成平场。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各乡镇卫生院从8月份开始实行网上统一采购。切实抓好药品零差率销售情况统计工作,共对76044名患者实施药品零差率工作,减免费用67.5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农民46.50万人,参合率为96.59%,资金使用率为62.87%。17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竣工。地氟病防治项目工作,完成2009年度防氟改灶2万户,总投资1189.7万元。完成的2010年度改良炉灶任务为4000户。
计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0.32‰,低于市下达的责任目标值2.18千分点;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3.33%,高于市下达92%的责任目标值1.33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为86.3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33,同比下降3.17个点。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及资料录入整理及上报工作,完成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普查工作,建立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保护工作资料档案,编制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十二五”期间保护规划书》,并初步通过省文化厅和文化部的论证。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争取传承人补助经费1.5万元。完成42372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10年度8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点网上申报工作。完成51个“农家书屋”工程项目点建设工作。启动实施了毛口、洒志、新华、平寨4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完成了3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原则下的应保尽保。18256人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城镇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城镇社会稳定。农村特困救助制度自然过度,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732户87625人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有效维护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救灾救济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及灾民的生产生活稳定。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年参保人数11900人,为目标任务100.9%;失业保险参保8626人,为目标任务的102.7%;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9516人,为目标任务的100.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392人,为目标任务的100.1%;工伤保险参保10102人,为目标任务的101%;生育保险参保6894人,为目标任务的118.9%。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390人,为目标任务117.17%;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79人,为目标任务的438.61%;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36人,为目标任务的578.67%;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11965人,为目标任务的108.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5%,有效控制在4.5%以内,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
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占全年控制数54起的42.5%,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数33人的54.5%。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少死亡4人,分别下降11.5%和18.2%。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与其他区县的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并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把握好我区发展战略机遇,对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综合分析,今年我区发展仍面临有利环境和条件。从国内宏观环境看,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粮食生产、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借助外部力量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我区实际看,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有望在“十二五”时期有突破性的变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今年国内环境趋于复杂,通胀压力加大,物价上涨趋势明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将对我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决策、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扬长避短、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就一定使我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市下达的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是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的突破口。要着眼未来竞争,倾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区经济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千方百计争取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六枝实际和发展需要,谋划一批对我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二是加大项目前期和项目储备力度,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包装策划一批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努力提高项目策划、报批等环节的运作水平,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三是合力攻坚推进项目。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项目运作、推进和服务机制,开辟重大项目报建绿色通道,加强项目调度分析,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四是全力以赴引进项目。完善招商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五是加强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切实改变“重争取、轻管理”、“重前期、轻后期”的工作状况,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严格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落实到位。六是抓好项目资金的落实,多管齐下破解资金制约难题,畅通社会资本渠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要。
加快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六枝至水城高速公路、长寨至新隆旅游公路建设进度;完成中寨收费站至捞河、银厂坡至姜家寨运煤公路,力争完成43.6公里油路大修、50公里通村油路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大交通”网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院水库建设进度,力争懒龙河水库进入全省2011年新开工建设的30个中型水库盘子,力争2个小㈠型、2个小㈡型水库进入“三位一体”规划。完成直溜、超子河水库除险加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7处,解决农村15640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新华高扬程提水工程解决新华片区32368人生活用水问题。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快220千伏六枝变2号主变扩建工程、220千伏盘普Ⅰ、Ⅱ回接入220千伏六枝变工程、六枝110千伏河湾输变电工程、堕却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六枝10千伏及以下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六枝供电局生产调度大楼。
(二)全力推进工业强区城镇化带动战略
工业方面。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优化生产力布局,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是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认真编制好《工业园区规划》,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聚拢,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我区工业经济的提升改造。二是加快我区传统工业的改造步伐,加快地方12对煤矿的联合试运转进度,加快新华煤矿、黑拉嘎煤矿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六枝电厂、浮法玻璃厂,拉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大力抓好非煤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抓好九龙酿造厂、华兴管业、盘江六盘水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医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壮大我区轻工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招商的软环境,制定招商稳商的优惠政策,营造招商的良好氛围,搞好项目储备,努力扩大招商成果,确保招商任务的完成。
城镇建设方面。扎实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中心城区要加大城市扩容步伐,认真做好“南扩、北改、东拓、西延”文章,启动民族一条街建设,推进南环路二期工程,改造提质贵烟路过境段,启动六枝河道改造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老年公寓、中医院建设,加快煤矿棚户区治理工程和廉租房建设速度, 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核心带动作用,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岩脚、朗岱、木岗等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打造宜居环境,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继续抓好东城、朗岱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提升传统商业、饮食业服务质量和档次。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牂牁湖多梯度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步伐,开工建设1家五星级宾馆。加快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训、银行、保险、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四)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步伐
增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77.5万亩,马铃薯播面25万亩,蔬菜播面8.5万亩。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引导2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在全区选择经济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带动全区养殖业的发展,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新建5个牛改点,5个羊改点,5个猪改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15640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旧院水库工程。完成2010年度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箐口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3000亩。开工建设大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2平方公里,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恢复和改善水田有效灌溉13140亩。继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完善扶贫方式,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00人任务。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文明村寨道路硬化建设,完成村庄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完成10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任务,建设农村美好家园1037户。
(五)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监控,严厉打击违规超标排放行为。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化能源消耗评估和环评审批机制,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大力支持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逐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加强污水处理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实现达标排放,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步伐,确保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80%。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营造林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济林建设740亩、恢复经营3000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万亩。
(六)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巩固“普九”成果,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特区一中“申示”、职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特殊学校。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新农合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关注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启动实施8100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工建设5052套廉租房。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691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确保参保率达70%以上。着力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按比例投入城乡低保资金,坚持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当前我区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在2011年的工作中,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特区人大、特区政协的监督和全力支持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扩总量”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六枝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六枝特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3月22日在六枝特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安学
各位代表:
我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严重冲击,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围绕“进位争先”目标,抢抓机遇、争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保持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4.91亿元,同比增长15.4%,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1.79:44.19:44.02调整为10.52:46.12:43.36;实现财政总收入47814万元,增长25.53%,为调整预算的103.94%,一般预算收29562万元,增长27.04%,为调整预算的105.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8元,增长13.07%;农民人均纯收入3341元,增长16%。
(二)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62.48亿元,同比增长17.02%,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34.99亿元,同比增长15.6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2.05亿元,同比增长17.52%,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30.43亿元,同比增长16.49%。全区原煤完成618.55万吨,同比增长27.73%,其中地方原煤完成215.78万吨,同比增长6.24%;洗精煤完成13.87万吨,同比下降12.33%;水泥完成112.39万吨,同比增长3.09%,其中地方水泥完成19.70万吨,同比增长0.46%;山砂完成85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8.38%;砖完成3.44亿块,同比增长3.37%;发电量完成1.7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36%。
(三)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稳定粮食生产。牢固树立抗旱保丰收理念,在夏粮产量下降50.28%的严峻形势下,采取小季不足大季补措施,全区粮食总产18.67万吨,同比下降6.69%。
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畜牧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全区肉类总产量1.94万吨,同比增长1.28%;新建猪改点13个,全区共有猪改点97个,牛改点49个。新建羊改点9个,全区共有羊改点30个,完成人工种草15460亩。2008、2009年度种草养羊项目经省市验收,取得101.2分的良好成绩。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完成药材、茶叶、竹业、种草养羊、蔬菜、精品水果、核桃七个产业发展规划,已向省扶贫办申报了核桃产业化扶贫发展项目规划和蔬菜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了六枝特区陇脚乡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规划及实施方案,争取了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发展蛋鸭养殖等四个产业,并启动实施。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实施财政扶贫项目95个,竣工验收79个;2010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项目52个,启动项目38个,竣工验收1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9个,涉及5个乡8个村,其中二类村7个,三类村1个,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4万元,已竣工验收项目18个。2010年计划投资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已下达500万元。完成省下达“雨露计划”的培训任务共两批1850人,其中产业培训1700人,初级技工培训三个班150人。就地转移率达98.2%。
切实抓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组建十个互助资金协会,互助组106个,参会农户676户,发放资金154.8万元。
农村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总投资593万元木岗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已全面竣工并通过上级验收考评,该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0.6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00亩,改善灌溉面积3500亩,新增除涝面积1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00亩,新增机耕面积2000亩。2009年度石漠化治理项目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已全面完工,完成坡改梯面积1493.2亩。完成2009年度的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3000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本口粮建设800亩。完成投资390万元落别末级渠系引灌渠道建设工程,新增灌面1186亩,恢复灌面1846亩。完成投资130万元箐口乡麻翁村引灌工程。完成总投资572.85万元新修防治渠道工程,在落别乡和木岗镇实施完成15公里防治渠道,新增节灌面积0.65万亩。完成投资1604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县项目,解决灌区耕地保灌面积8200亩。启动总投资2424.78万元六枝中型灌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六枝河平寨河段治理工程、总投资118.08万元直溜水库续建工程建设。
完成2009年第一、二批省级财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处,解决5084人的饮水问题。建设供水工程15处,新增供水人口2.5万人。在抗旱救灾期间积极申报抗旱应急项目,争取上级抗旱应急资金481.45万元,分别在全区19个乡镇实施抗旱应急水源供水工程181处,解决9.26万人和2.8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完成6处冬修定点工程,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10亩,解决714人的饮水安全。
2009年度,3307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已通过检查验收;2010年174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已完成户用沼气池建设63户,占任务数的3.6%,10个乡村沼气池服务网点建设已开工。
积极落实中央和省 “两减免、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到位中央和省、市、特区各级购机补贴资金4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60万元,省级资金70万元,市级资金31万元,特区财政资金60万元。补贴全区农户购置了耕整机、抽水机、拖拉机等各类农机具台1914(套)。
(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加快扩内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10年,在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下,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75.44%。我区共获2008、2009年新增中央下达的四批扩大内需投资项目50个,总投资55577.1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16359.25万元);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93.60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完成投资14148.78万元)。项目完工39个,完工率78%,竣工验收28个、竣工率56%。2010年共获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0个,总投资70998.68万元(其中,新增中央资金20436.16万元),开工建设63个。累计完成投资64421.11万元(其中,新增资金完成投资10072.73万元)。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2010年度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253.8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6.6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97亿元。旧院水库已开工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65.3%,六纳公路延伸段完成投资98.8%,250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全部完工,9960平方米东兴路廉租房建设完成主体工程,惠民综合住宅小区廉租房项目完成年度任务的65.14%,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的94.40%;新华煤矿已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黑那嘎煤矿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完成长箐至新场公路,建成牛场、大用、折溪乡镇汽车站。完成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建成50公里通村水泥路;完成郎岱至洒志公路波形护栏2000米。实施总投资1878万元,全长16.6公里的中寨至捞河运煤公路和总投资2329万元,全长22.9公里的银厂坡至姜家寨运煤公路。完成投资6264万元的110KV梭戛输变电站、7079万元的郎岱输变电站,完成投资2432万元的35KV黑塘输变电站,完成新华、捞河、板梅变电站扩建工程。
项目申报和项目服务能力增强。对48个项目进行了备案,总投资2.24亿元;对 19个项目进行了批复,涉及资金7.76亿元;向省市上报项目88个,总投资20.82亿元。为大项目服务意识增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工程移民工作,78户312人全部搬迁结束,区内输配水区实物指标分解核定工作全部完成,确保工程进展顺利实施。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1个,总投资35.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6亿元。
(五)消费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3亿元,同比增长18.06%。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苏宁电器知名品牌和福乐多超市进驻我区,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
(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010年共分二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涉及14户企业,共淘汰落后设计生产能力189万吨,其中:焦化企业10户,淘汰机焦炉13组;水泥企业1户,淘汰3.95米湿法旋窑生产线一条;铁合金企业3户,淘汰6300KVA矿热炉2台、8000KVA矿热炉1台。8月30日后我区小焦化企业全部停产。开展重点节能工程节能灯的推广,2010年市下达节能灯推广任务6.23万只,实际完成8.81万只,完成计划的141.46%。加强对污染源监管工作,将全区137个污染源纳入管理范围,完善环保设施和各种管理制度,确保环保设施运行率达到90%以上,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全区减排二氧化硫1104吨,完成计划505吨的219%,减排化学需氧量846.4吨,完成计划840吨的100.76%。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3.78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我区森林覆盖率达33%。综合治理石漠化16.68平方公里。
(七)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民生进一步改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支持特区一中“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工作。扎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更新教师从教理念,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成2009年秋季(681万元资金)6个薄改项目工程的前期工作,目前已开工建设的3个;完成2010年(1183万元)2个薄改项目工程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的可研报批、选址规划及征地工作,现3个项目征地工作已在进行中;完成了省直党建扶贫项目,陇脚乡中学学生宿舍楼主体完工,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场乡黑塘中学学生宿舍楼完成平场。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各乡镇卫生院从8月份开始实行网上统一采购。切实抓好药品零差率销售情况统计工作,共对76044名患者实施药品零差率工作,减免费用67.5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合农民46.50万人,参合率为96.59%,资金使用率为62.87%。17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部竣工。地氟病防治项目工作,完成2009年度防氟改灶2万户,总投资1189.7万元。完成的2010年度改良炉灶任务为4000户。
计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0.32‰,低于市下达的责任目标值2.18千分点;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3.33%,高于市下达92%的责任目标值1.33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为86.3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33,同比下降3.17个点。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及资料录入整理及上报工作,完成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普查工作,建立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保护工作资料档案,编制了《梭戛苗族服饰艺术“十二五”期间保护规划书》,并初步通过省文化厅和文化部的论证。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争取传承人补助经费1.5万元。完成42372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10年度8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点网上申报工作。完成51个“农家书屋”工程项目点建设工作。启动实施了毛口、洒志、新华、平寨4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完成了3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原则下的应保尽保。18256人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城镇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城镇社会稳定。农村特困救助制度自然过度,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732户87625人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有效维护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救灾救济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及灾民的生产生活稳定。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年参保人数11900人,为目标任务100.9%;失业保险参保8626人,为目标任务的102.7%;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9516人,为目标任务的100.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392人,为目标任务的100.1%;工伤保险参保10102人,为目标任务的101%;生育保险参保6894人,为目标任务的118.9%。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390人,为目标任务117.17%;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79人,为目标任务的438.61%;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36人,为目标任务的578.67%;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11965人,为目标任务的108.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5%,有效控制在4.5%以内,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
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占全年控制数54起的42.5%,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数33人的54.5%。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少死亡4人,分别下降11.5%和18.2%。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与其他区县的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并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把握好我区发展战略机遇,对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综合分析,今年我区发展仍面临有利环境和条件。从国内宏观环境看,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粮食生产、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借助外部力量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我区实际看,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有望在“十二五”时期有突破性的变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今年国内环境趋于复杂,通胀压力加大,物价上涨趋势明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将对我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决策、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扬长避短、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就一定使我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市下达的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是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的突破口。要着眼未来竞争,倾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区经济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千方百计争取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六枝实际和发展需要,谋划一批对我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二是加大项目前期和项目储备力度,做深做细前期工作。包装策划一批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努力提高项目策划、报批等环节的运作水平,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三是合力攻坚推进项目。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项目运作、推进和服务机制,开辟重大项目报建绿色通道,加强项目调度分析,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四是全力以赴引进项目。完善招商机制,着力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五是加强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切实改变“重争取、轻管理”、“重前期、轻后期”的工作状况,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严格按照“三个百分之百”要求落实到位。六是抓好项目资金的落实,多管齐下破解资金制约难题,畅通社会资本渠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要。
加快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六枝至水城高速公路、长寨至新隆旅游公路建设进度;完成中寨收费站至捞河、银厂坡至姜家寨运煤公路,力争完成43.6公里油路大修、50公里通村油路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大交通”网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院水库建设进度,力争懒龙河水库进入全省2011年新开工建设的30个中型水库盘子,力争2个小㈠型、2个小㈡型水库进入“三位一体”规划。完成直溜、超子河水库除险加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7处,解决农村15640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新华高扬程提水工程解决新华片区32368人生活用水问题。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快220千伏六枝变2号主变扩建工程、220千伏盘普Ⅰ、Ⅱ回接入220千伏六枝变工程、六枝110千伏河湾输变电工程、堕却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六枝10千伏及以下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六枝供电局生产调度大楼。
(二)全力推进工业强区城镇化带动战略
工业方面。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优化生产力布局,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是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认真编制好《工业园区规划》,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聚拢,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我区工业经济的提升改造。二是加快我区传统工业的改造步伐,加快地方12对煤矿的联合试运转进度,加快新华煤矿、黑拉嘎煤矿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六枝电厂、浮法玻璃厂,拉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大力抓好非煤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抓好九龙酿造厂、华兴管业、盘江六盘水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医药、特色食品等产业,壮大我区轻工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招商的软环境,制定招商稳商的优惠政策,营造招商的良好氛围,搞好项目储备,努力扩大招商成果,确保招商任务的完成。
城镇建设方面。扎实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中心城区要加大城市扩容步伐,认真做好“南扩、北改、东拓、西延”文章,启动民族一条街建设,推进南环路二期工程,改造提质贵烟路过境段,启动六枝河道改造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老年公寓、中医院建设,加快煤矿棚户区治理工程和廉租房建设速度, 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核心带动作用,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岩脚、朗岱、木岗等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打造宜居环境,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继续抓好东城、朗岱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提升传统商业、饮食业服务质量和档次。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牂牁湖多梯度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步伐,开工建设1家五星级宾馆。加快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训、银行、保险、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四)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步伐
增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77.5万亩,马铃薯播面25万亩,蔬菜播面8.5万亩。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引导2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在全区选择经济基础好、科技意识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带动全区养殖业的发展,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新建5个牛改点,5个羊改点,5个猪改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15640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旧院水库工程。完成2010年度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箐口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3000亩。开工建设大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2平方公里,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恢复和改善水田有效灌溉13140亩。继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完善扶贫方式,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00人任务。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文明村寨道路硬化建设,完成村庄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完成10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任务,建设农村美好家园1037户。
(五)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监控,严厉打击违规超标排放行为。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化能源消耗评估和环评审批机制,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大力支持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逐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加强污水处理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实现达标排放,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步伐,确保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80%。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完成营造林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济林建设740亩、恢复经营3000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1万亩。
(六)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巩固“普九”成果,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特区一中“申示”、职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特殊学校。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新农合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关注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启动实施8100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工建设5052套廉租房。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完成691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确保参保率达70%以上。着力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按比例投入城乡低保资金,坚持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当前我区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在2011年的工作中,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特区人大、特区政协的监督和全力支持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扩总量”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六枝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