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3月11日在六枝特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金家琪
各位代表:
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六枝特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在特区党委坚强领导和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紧紧围绕“增量提质、跨越转型”总目标,坚持“四化同步”主战略,积极应对内外风险挑战,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特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52亿元,同比增长15.9%,为计划的107.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5亿元,同比增长78.22%,为计划的132.01%,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193.59亿元,同比增长26.9%(50万元以上投资数据为上级评估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3.1%,为计划的95.75%;财政总收入152792万元,同比增长6.59%,为调整预算的96.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210万元,同比增长10.54%,为调整预算的9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293.24元、6404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4%,分别为计划的93.27%、100.4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84.7%,提高4.3个百分点。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综合测评排第6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列第1位,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列第2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差的绝对值、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列第3位。
(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比为13.95:40.06:45.99。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升。一产增加值实现17.79亿元,同比增长7.1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1.18万吨。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刺梨、猕猴桃、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3155”工程39.07万亩。七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完成投资20.18亿元,入驻经营主体161家,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10.9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14个。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3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培育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2家,“牛场辣椒”地理标志通过评审,“落别樱桃”、“六枝龙胆草”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成为新常态,质量兴区推进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工业增加值实现43.5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01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区39对煤矿或矿权兼并重组有序推进,产能提升到1365万吨/年。六矿瑞安(海螺)4500t/d熟料水泥技改项目、木岗园区玻璃钢管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300万吨/年路喜重介洗煤项目、投资16.71亿元的中心城区焦炉煤气气源厂项目,2号炉基本具备烘炉条件,溢鑫科技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投资2亿元圣济堂医药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生产车间的装修。华润六枝电厂已完成投资30亿元。积极推进“万户小老板工程”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完成小微企业注册45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5%。建筑业增加值实现7.55亿元,同比增长30.6%。现代服务业呈现新业态。三产增加值实现58.64亿元,同比增长17.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投资3.5亿元的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运动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凉都·六盘水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公开赛暨全国滑翔伞优秀选手赛。牂牁江国家级湿地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国家批准。着力打造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梭戛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洒耳景区、廻龙溪温泉度假景区等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大力推进,实现旅游总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32.3%。完成岩脚镇市场综合体建设;实施天顺汽摩机电城、嘉年华商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华供销社市场、六枝南部(郎岱)商贸中心、中寨供销商贸中心、岩脚供销商贸中心等项目,累计投资9.3亿元;建成“阿里巴巴-郎岱农业示范园电商平台”。金融业发展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3.79亿元、79.79亿元,同比增长5.02%、16.53%。
(三)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完成《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城市生活区边界调整规划及实施评估报告、《六枝特区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六枝特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完成南部新区概念性规划、修建性详规方案。完成六枝特区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期评估报告。撤乡设镇、撤区设市稳步开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施城镇化道路建设6条32.7公里,背街小巷工程改造道路34条;投资9528万元的六枝特区中心城区供水二期工程完成投资2441万元;投资3548万元完成城区天然气主管网29.8公里,支管网56.3公里,天然气储配站供气设备安装及调试已完毕;滨河湿地公园完成工程的80%。前进路改扩建、金鑫建材城住宅小区、东城惠民廉租房小区、特区第四小学、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建成投用。再生水回用工程(一期)、污水处理厂二期、特区中医院、新建廉租房小区(总用地面积:27132㎡,总建筑面积:54200㎡)正常推进。南部新区建设顺利推进,投资3.5亿元开工建设城南大道东段。城镇化率达到35.76%;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3.71%,较上年增加27.31个百分点;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1.39%。小城镇面貌不断更新。郎岱、岩脚、木岗等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8+X”项目深入推进。
(四)发展拉力进一步增强。以“5个100工程”、“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编制《六枝特区2014年项目储备表》,储备项目600个,总投资4552.31亿元。全年实施集中开工项目227个,总投资417.21亿元,2014年完成投资183.05亿元。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810.99亿元,完成投资94.58亿元。2014年争取到上级资金6.86亿元,涉及项目54个。以“牂牁胜景·幸福六枝”品牌建设为载体,建设“幸福六枝招商”微信平台,引进项目204个,总投资821.0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7.37亿元。完成融资10.8亿元。
(五)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木岗园区完成园区路网建设及配套绿化亮化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7.6万平方米,入住率达71.6%,入驻企业34户,园区至六镇高速匝道口对外快速连接线已开工建设。路喜园区,根据“15155”工程计划,累计完成投资约65亿元。交通设施取得明显成效。积极配合开展六安城际快速铁路六枝境内路线选线及车站线路调查、选址、项目审查等前期工作;六六高速建成通车,纳雍至兴义高速公路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建设项目;实施干线公路改造114.22公里;实施运煤公路6条64.42公里;完成便民停靠点1座,便民渡口4道;实施安保工程91处。全区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100%、通畅率90%;全区路网密度1.45公里/平方公里。水利工程稳步推进。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大坝主体基本建成;投资3.34亿元的旧院水库开闸放水;投资4.5亿元的懒龙河水库完成投资1.21亿元;投资9211万元开工建设阿雨水库;投资1922万元实施阳长河龙场乡段、月亮河龙潭河段治理工程。投资5401.98万元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20万亩。投资243.79万元完成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项目,解决新增旱地灌溉面积1115亩。
(六)生态环保进一步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投资1063.5万元实施2013年度水土保持建设项目3个。治理岩溶面积39.1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6.43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99.1%、97.98%。
(七)民本民生进一步改善。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9+3”计划,第八中学(职高)建设已完成80%。投资13.39亿元实施教育工程96个,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11%和1.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4%。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参合农民49.46万人,参合率达99.01%,住院补偿比为72.45%,24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初步建立了大病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投资1348万元扩建5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投资837万元。人口计生工作整体向好。成功举办了全省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现场推进会。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08‰,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7.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67。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率先在全市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8.08%以内。岩脚、堕却、中寨实现“减贫摘帽”,14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新增就业26889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341人次,登记失业率3.89%,建设充分就业社区15个。社会保险体系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参保18.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0.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万人。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农低保、城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1850元/人·年、420元/人·月,发放农低保10803.52万元、城低保4971.41万元。投入资金185.71万元,发放救助粮90.59万斤。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实施“十件民生实事”17个项目,总投资14.12亿元,完成投资7.85亿元,办结率82.3%(儿童福利院、3座人行天桥及生态移民搬迁318户1324人未完成)。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棚户区改造4552套(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462套。完成危房改造1700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成效明显。开工项目1340个,完成投资6.38亿元,重点打造小康示范寨17个,建成小康路401公里、小康房498户,小康水解决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小康电建成变电站1座、新增35千伏及以下线路331公里、新增配变128台、新增电费交纳点30个,小康讯实现自然村寨通电话18个、补建乡镇邮政局(所)10个、建成郎岱中通快递网点1个。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特区人大、政协监督和支持,全区各族人民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奋力作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与其他县(区)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链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2015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增长。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完成145亿元,增长14%以上;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2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以上;公共财政预算同比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旅游总收入完成17.68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2015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做强传统煤炭开采产业。争取年产120万吨新华煤矿建成投产,加快地方煤矿技改扩能,加快安家寨煤矿建设进度,提高煤炭产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四个一体化”要求大力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电材循环经济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路喜园区煤电材等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六枝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圣济堂医药食品工业园、宏奇制药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七个农业产业园区为示范,推动我区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深入实施“3155”工程,做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增产业基地21万亩,培育猕猴桃、车厘子、樱桃等一批农产品生态品牌。抓好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园区在建基地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加工、销售、储存和品牌化推广,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让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扩大就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抓好牂牁江风景名胜区、梭戛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陇脚布依文化园的开发建设,加快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运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郎岱、毛口通用航空文化小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旅游总收入完成17.68亿元,同比增长36%。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推进城东物流园区建设。培育新型服务业,以郎岱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我区电子商务发展壮大。提升家政、健康、养老、零售、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养老公寓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大力发展信息、通讯、金融、证券、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引进服务业发展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筹划等人才的引进,发展壮大我区服务业。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心城区坚持“现代精品城市”,“三级联动”推进城镇建设。加快人民路、滨河公园城市综合体、嘉年华商业广场、华海广场建设。加快推进南环路东西段延伸工程和阳光路建设。加速推进南部新区建设,加快城南大道东段、城南大道西段、人民路延伸段建设,实现扩大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目标,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抓好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集镇与工业园区、景区建设的衔接,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与农民就近就业转移。推进郎岱、岩脚、木岗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落别、毛口、梭戛一批特色型城镇,实施好“8+X”项目,推进农业人口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步伐。
(二)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洞悉、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重点,抢抓国家加大“七个重大工程”投资力度机遇,抓紧谋划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业发展项目,着重抓好旅游、物流园、养老、健康养生、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项目的谋划,做实项目库,促成项目落地。争取全年新开工项目180个以上,总投资360亿元以上。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公路建设上要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完成六镇高速东、西互通连接线建设,实施国道、省道改造60公里。水利建设方面。实现旧院水库向城区供水,加快懒龙河水库、阿雨水库建设,开工建设茅草寨水库,实施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实施磨盘河小流域治理面积11.86平方公里。加快现代电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改造中低压配电电网,完成35千伏项目1个、10千伏及以下项目31个,实施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加快“数字六枝”建设,扩大城乡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率,扩大4G网络覆盖面,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三)千方百计做实生态环保。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5.725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9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三是抓好重点领域环保监管。严格实行环保审批权制度,拒绝污染项目。落实重点企业节能任务和治理措施,推进环境监管“六个一律”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加快污水处理厂后续工程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千方百计保障民本民生。提高扶贫攻坚水平。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控制在10.53%以内。加强社会保障。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9.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建成特区救助站和儿童福利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实施教育工程26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7所、初中2所,加快特区职校、第二、第三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六枝中医院建设,规范配建社区医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1.5‰、5.2‰以内。做好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1)创建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建幼儿园2所,推进农村义务教育8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改扩建乡镇卫生计生院3个,规范配置4个社区卫生计生院;(3)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348户1477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152套;(4)完成2个乡镇“减贫摘帽”,实施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5)继续实施“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新增微型企业450户,带动就业1350人以上;(6)解决农村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中心城区及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7)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2所;(8)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六枝绿化工程,完成荒山绿化、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11.47万亩;(9)实施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三年治理行动计划,治理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4所;(10)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50公里,实施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13条2.43万平方米。
(五)千方百计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任务艰巨,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具体到我区为传统工业产品供给过剩,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同时又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投资需求大,经济总量小,多种矛盾共存区域。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快发展推进各领域改革。
(六)千方百计绘制“十三五”规划蓝图。正确认识新常态对我区的影响,转变观念,在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小康社会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完成《六枝特区“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研究》、《产业发展路径与发展环境课题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课题研究》等8个课题,完成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规划17个,认真谋划“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做细做实规划。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有力监督、指导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拓创新、奋勇拼搏,为开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六枝特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3月11日在六枝特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金家琪
各位代表:
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六枝特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在特区党委坚强领导和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紧紧围绕“增量提质、跨越转型”总目标,坚持“四化同步”主战略,积极应对内外风险挑战,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特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52亿元,同比增长15.9%,为计划的107.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5亿元,同比增长78.22%,为计划的132.01%,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193.59亿元,同比增长26.9%(50万元以上投资数据为上级评估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3.1%,为计划的95.75%;财政总收入152792万元,同比增长6.59%,为调整预算的96.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210万元,同比增长10.54%,为调整预算的9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293.24元、6404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4%,分别为计划的93.27%、100.4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84.7%,提高4.3个百分点。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综合测评排第6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列第1位,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列第2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差的绝对值、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列第3位。
(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比为13.95:40.06:45.99。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升。一产增加值实现17.79亿元,同比增长7.1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1.18万吨。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刺梨、猕猴桃、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3155”工程39.07万亩。七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完成投资20.18亿元,入驻经营主体161家,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10.9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14个。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3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培育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2家,“牛场辣椒”地理标志通过评审,“落别樱桃”、“六枝龙胆草”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成为新常态,质量兴区推进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工业增加值实现43.5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01亿元,同比增长18.5%。全区39对煤矿或矿权兼并重组有序推进,产能提升到1365万吨/年。六矿瑞安(海螺)4500t/d熟料水泥技改项目、木岗园区玻璃钢管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300万吨/年路喜重介洗煤项目、投资16.71亿元的中心城区焦炉煤气气源厂项目,2号炉基本具备烘炉条件,溢鑫科技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投资2亿元圣济堂医药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生产车间的装修。华润六枝电厂已完成投资30亿元。积极推进“万户小老板工程”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完成小微企业注册45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5%。建筑业增加值实现7.55亿元,同比增长30.6%。现代服务业呈现新业态。三产增加值实现58.64亿元,同比增长17.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投资3.5亿元的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运动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凉都·六盘水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公开赛暨全国滑翔伞优秀选手赛。牂牁江国家级湿地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国家批准。着力打造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梭戛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洒耳景区、廻龙溪温泉度假景区等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大力推进,实现旅游总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32.3%。完成岩脚镇市场综合体建设;实施天顺汽摩机电城、嘉年华商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华供销社市场、六枝南部(郎岱)商贸中心、中寨供销商贸中心、岩脚供销商贸中心等项目,累计投资9.3亿元;建成“阿里巴巴-郎岱农业示范园电商平台”。金融业发展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3.79亿元、79.79亿元,同比增长5.02%、16.53%。
(三)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完成《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城市生活区边界调整规划及实施评估报告、《六枝特区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六枝特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完成南部新区概念性规划、修建性详规方案。完成六枝特区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期评估报告。撤乡设镇、撤区设市稳步开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施城镇化道路建设6条32.7公里,背街小巷工程改造道路34条;投资9528万元的六枝特区中心城区供水二期工程完成投资2441万元;投资3548万元完成城区天然气主管网29.8公里,支管网56.3公里,天然气储配站供气设备安装及调试已完毕;滨河湿地公园完成工程的80%。前进路改扩建、金鑫建材城住宅小区、东城惠民廉租房小区、特区第四小学、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建成投用。再生水回用工程(一期)、污水处理厂二期、特区中医院、新建廉租房小区(总用地面积:27132㎡,总建筑面积:54200㎡)正常推进。南部新区建设顺利推进,投资3.5亿元开工建设城南大道东段。城镇化率达到35.76%;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3.71%,较上年增加27.31个百分点;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1.39%。小城镇面貌不断更新。郎岱、岩脚、木岗等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8+X”项目深入推进。
(四)发展拉力进一步增强。以“5个100工程”、“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投资需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编制《六枝特区2014年项目储备表》,储备项目600个,总投资4552.31亿元。全年实施集中开工项目227个,总投资417.21亿元,2014年完成投资183.05亿元。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810.99亿元,完成投资94.58亿元。2014年争取到上级资金6.86亿元,涉及项目54个。以“牂牁胜景·幸福六枝”品牌建设为载体,建设“幸福六枝招商”微信平台,引进项目204个,总投资821.0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7.37亿元。完成融资10.8亿元。
(五)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木岗园区完成园区路网建设及配套绿化亮化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7.6万平方米,入住率达71.6%,入驻企业34户,园区至六镇高速匝道口对外快速连接线已开工建设。路喜园区,根据“15155”工程计划,累计完成投资约65亿元。交通设施取得明显成效。积极配合开展六安城际快速铁路六枝境内路线选线及车站线路调查、选址、项目审查等前期工作;六六高速建成通车,纳雍至兴义高速公路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建设项目;实施干线公路改造114.22公里;实施运煤公路6条64.42公里;完成便民停靠点1座,便民渡口4道;实施安保工程91处。全区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100%、通畅率90%;全区路网密度1.45公里/平方公里。水利工程稳步推进。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大坝主体基本建成;投资3.34亿元的旧院水库开闸放水;投资4.5亿元的懒龙河水库完成投资1.21亿元;投资9211万元开工建设阿雨水库;投资1922万元实施阳长河龙场乡段、月亮河龙潭河段治理工程。投资5401.98万元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20万亩。投资243.79万元完成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项目,解决新增旱地灌溉面积1115亩。
(六)生态环保进一步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投资1063.5万元实施2013年度水土保持建设项目3个。治理岩溶面积39.1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6.43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99.1%、97.98%。
(七)民本民生进一步改善。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9+3”计划,第八中学(职高)建设已完成80%。投资13.39亿元实施教育工程96个,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11%和1.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4%。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参合农民49.46万人,参合率达99.01%,住院补偿比为72.45%,24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初步建立了大病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投资1348万元扩建5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投资837万元。人口计生工作整体向好。成功举办了全省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现场推进会。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08‰,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7.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67。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率先在全市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8.08%以内。岩脚、堕却、中寨实现“减贫摘帽”,14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新增就业26889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341人次,登记失业率3.89%,建设充分就业社区15个。社会保险体系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参保18.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0.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万人。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农低保、城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1850元/人·年、420元/人·月,发放农低保10803.52万元、城低保4971.41万元。投入资金185.71万元,发放救助粮90.59万斤。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实施“十件民生实事”17个项目,总投资14.12亿元,完成投资7.85亿元,办结率82.3%(儿童福利院、3座人行天桥及生态移民搬迁318户1324人未完成)。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棚户区改造4552套(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462套。完成危房改造1700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成效明显。开工项目1340个,完成投资6.38亿元,重点打造小康示范寨17个,建成小康路401公里、小康房498户,小康水解决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小康电建成变电站1座、新增35千伏及以下线路331公里、新增配变128台、新增电费交纳点30个,小康讯实现自然村寨通电话18个、补建乡镇邮政局(所)10个、建成郎岱中通快递网点1个。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特区人大、政协监督和支持,全区各族人民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奋力作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综合实力与其他县(区)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链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2015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增长。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完成145亿元,增长14%以上;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2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以上;公共财政预算同比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旅游总收入完成17.68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2015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做强传统煤炭开采产业。争取年产120万吨新华煤矿建成投产,加快地方煤矿技改扩能,加快安家寨煤矿建设进度,提高煤炭产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四个一体化”要求大力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电材循环经济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路喜园区煤电材等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六枝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圣济堂医药食品工业园、宏奇制药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七个农业产业园区为示范,推动我区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深入实施“3155”工程,做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增产业基地21万亩,培育猕猴桃、车厘子、樱桃等一批农产品生态品牌。抓好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园区在建基地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加工、销售、储存和品牌化推广,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让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扩大就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抓好牂牁江风景名胜区、梭戛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陇脚布依文化园的开发建设,加快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运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郎岱、毛口通用航空文化小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旅游总收入完成17.68亿元,同比增长36%。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推进城东物流园区建设。培育新型服务业,以郎岱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我区电子商务发展壮大。提升家政、健康、养老、零售、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养老公寓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大力发展信息、通讯、金融、证券、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引进服务业发展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筹划等人才的引进,发展壮大我区服务业。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心城区坚持“现代精品城市”,“三级联动”推进城镇建设。加快人民路、滨河公园城市综合体、嘉年华商业广场、华海广场建设。加快推进南环路东西段延伸工程和阳光路建设。加速推进南部新区建设,加快城南大道东段、城南大道西段、人民路延伸段建设,实现扩大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目标,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抓好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集镇与工业园区、景区建设的衔接,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与农民就近就业转移。推进郎岱、岩脚、木岗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落别、毛口、梭戛一批特色型城镇,实施好“8+X”项目,推进农业人口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步伐。
(二)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洞悉、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重点,抢抓国家加大“七个重大工程”投资力度机遇,抓紧谋划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业发展项目,着重抓好旅游、物流园、养老、健康养生、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项目的谋划,做实项目库,促成项目落地。争取全年新开工项目180个以上,总投资360亿元以上。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公路建设上要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完成六镇高速东、西互通连接线建设,实施国道、省道改造60公里。水利建设方面。实现旧院水库向城区供水,加快懒龙河水库、阿雨水库建设,开工建设茅草寨水库,实施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实施磨盘河小流域治理面积11.86平方公里。加快现代电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改造中低压配电电网,完成35千伏项目1个、10千伏及以下项目31个,实施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加快“数字六枝”建设,扩大城乡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率,扩大4G网络覆盖面,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三)千方百计做实生态环保。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5.725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9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三是抓好重点领域环保监管。严格实行环保审批权制度,拒绝污染项目。落实重点企业节能任务和治理措施,推进环境监管“六个一律”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加快污水处理厂后续工程和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千方百计保障民本民生。提高扶贫攻坚水平。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控制在10.53%以内。加强社会保障。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9.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建成特区救助站和儿童福利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实施教育工程26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7所、初中2所,加快特区职校、第二、第三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六枝中医院建设,规范配建社区医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1.5‰、5.2‰以内。做好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1)创建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建幼儿园2所,推进农村义务教育8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改扩建乡镇卫生计生院3个,规范配置4个社区卫生计生院;(3)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348户1477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152套;(4)完成2个乡镇“减贫摘帽”,实施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5)继续实施“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新增微型企业450户,带动就业1350人以上;(6)解决农村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中心城区及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7)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2所;(8)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六枝绿化工程,完成荒山绿化、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11.47万亩;(9)实施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三年治理行动计划,治理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4所;(10)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50公里,实施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13条2.43万平方米。
(五)千方百计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任务艰巨,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具体到我区为传统工业产品供给过剩,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同时又是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投资需求大,经济总量小,多种矛盾共存区域。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快发展推进各领域改革。
(六)千方百计绘制“十三五”规划蓝图。正确认识新常态对我区的影响,转变观念,在全面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小康社会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完成《六枝特区“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研究》、《产业发展路径与发展环境课题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课题研究》等8个课题,完成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规划17个,认真谋划“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做细做实规划。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有力监督、指导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拓创新、奋勇拼搏,为开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