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完成情况
2022年以来,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思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扎实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等各项工作,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发展大局基本稳定。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6.7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排全市第1,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为31.42%、19.17%、49.41%。一产增加值完成46.11亿元,同比增长3.7%;二产增加值完成28.12亿元,同比增长0%;三产增加值完成72.51亿元,同比增长2.5%。2022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是全市2022年规上工业增速唯一正增长的市(区),增速排全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增速排全市第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增速排全市第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同比增长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7%、7.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69%、13.49%。
(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2022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67.58元,同比增长15.79%,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13.19%。实施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4个、区级示范点8个,共安排资金4235万元。围绕东西部协作帮扶政策,获得中山市财政援助资金4486万元,实施项目20个。获赠社会帮扶资金564.81万元。中山市东区组团帮助我区1875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帮助销售我区茶叶、蜂蜜、菜油、面条、菌丝、刺梨系列产品等各类农产品5589万元,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家,到位资金2.6亿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投入帮扶资金379.6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0万元,采购六枝特区农特产品164.54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2814.16万元,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1844人次。目前,共核查登记2014年以来的扶贫项目资产741个49.49亿元,通过分红、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累计带动3万余户脱贫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聚焦“四新”“四化”建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工业发展扭负为正。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带动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传统能源稳中有增。2022年,新仁新能源获批新动能基金4亿元,一期4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实现产值4.7亿元。全年煤炭生产量达360万吨。发电量累计达69.06亿度,同比增长10.12%。成功推动省煤田地质局在六枝特区实施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开工建设。聚鑫煤矿正式进入试运转阶段。宏顺发煤矿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煤—焦—氢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实现项目开工建设。2022年,我区市场主体总数4.61万户,增速达18.68%,其中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76个。培育六枝特区华兴管业制品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贵州)宏奇有限公司成功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4家“三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有14家,R&D(研究与开发)内部经费支出1.37亿元,同比增长62.3%。二是城市更新初显成效。扎实推进“四改”工作,分别完成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1196户、2676户、15条,建设(改造)城市地下管网52公里,“四改”完成投资5.9亿元。开通5G基站380个,完成教师小区等老旧小区停车位共计750个。建成岩脚、郎岱、木岗污水处理项目并正式运行,推进中寨乡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通过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申请到省级专项资金1730万元。三是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完成粮食种植50.27万亩、同比增长1.39%,产量达13.42万吨、同比增长9.02%。建成猕猴桃“吨产园”0.9万亩、茶叶“万元田”0.6万亩、刺梨“千斤园”3.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25.5万亩,蔬菜种植26.5万亩,建成保供蔬菜基地1.5万亩,食用菌8383万棒,优势单品辣椒2.37万亩、生姜0.03万亩、中药材3.6万亩。出栏生猪29.33万头、肉牛3.6万头、羊4.01万只、家禽360万羽,禽蛋产量4748吨。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58%。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四是旅游业态创新升级。积极承办六盘水市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和借助省十一运会召开契机,推动体旅、文旅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牂牁江旅游景区新增云上牂牁动漫水上乐园业态,成功引入3家滑翔伞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实现滑翔伞带飞体验常态化。岩脚古镇新增水上花船、美食展销、旅游商品直播基地等业态,被评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用生态观光园新增绣球花海业态,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2022年,六枝落别乡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全区获评市级重点乡村旅游村镇14个。向上申请文旅产业基金1.6亿元、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3200万元。新增2家旅行社营业网点,2022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507.76万人次、同比增长5.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54亿元、同比增长11.48%。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严格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有效控制污染物,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加大河流、水土治理力度,推进三岔河六枝梭戛沙子河段、岩脚河关寨团坡河段、六枝龙河红旗河段等综合治理工程。推进1.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管护好我区98.64万亩森林资源,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及“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创建活动。投资1000万元提升农村供水保障项目3个,加大水质检测力度,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四)投资拉动取得成效,稳投资增长进一步显现。以“项目为王”为导向,大抓项目建设,全力稳住投资增长基本盘。2022年,119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24亿元,完成全年投资目标103.5%。新开工项目62个、完成投资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6.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6.8%。纳晴、六安高速建设加快。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及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机遇,大力争资争项,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22.03亿元,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2.7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4亿元、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1.17亿元。完成“投转固”项目18个,涉及资金1.52亿元,盘活资产1.35亿元。
(五)积极开展精准招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22年编制项目80个,精包装项目15个。特区党政主要领导会见省外客商36次,外出招商考察24次,引进项目5个,党政主要领导引进产业到位资金14.66亿元。引进优强企业16家,新增到位资金47.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资金占比为83.87%。特区领导领衔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向企业宣传惠企纾困政策,现场协调解决存在的融资需求、用地保障、政策资金兑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建立项目融资对接保障、重要项目联合审批、推进项目建设联动协调三大机制,更好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双问双服务”“贵人服务”,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点对点开展政策宣传,按属地原则划分18个网格区域,组建5201名“贵人服务专员”对辖区内6298户企业进行包保服务。
(六)实施民生保障战略,人民福祉进一步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得到提升。一是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22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639.05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796.18万元、特困供养金1771.79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68万元,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扎实推进“六大提升工程”。投入34774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项目55个,增加学位4790个,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组织6128名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测试,多方位、多形式培训教师7万余人次,选派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到广东中山等地交流学习100余人次。健全师德师风评价监督机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三是基本社会服务全面向好。目前我区有养老机构8个,床位总数718张,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336张,护理型床位占比46%。2021年被列入省民生实事的老年养护楼、新华镇敬老院均已投入使用。积极选取36个村(社区)开展“百千万”为民便民安民社区服务设施提升活动,完成1个“模范村(社区)”、3个“优秀村(社区)”、30个“合格村(社区)”的创建任务。
二、存在问题
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影响,各项工作循序推进,成绩来之不易、奋斗蕴含艰辛。新的一年更要保持清醒,认真总结上一年弥足珍贵的经验,分析查找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进一步抓重点、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是民生短板依旧存在。群众就业困难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稳定就业难度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较多。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空间有限,投资下行压力加大。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现有工业结构仍以能源为主,规上制造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7%,大型制造业项目相对较少,新兴产业培育较慢,产业集聚性不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22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2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小,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64亿元,收支矛盾突出。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期目标及重点工作
2023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狠抓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以上,高于全省(增长6%)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增长6.5%)2.5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30%和5.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国家调控范围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和9%。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工业“大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地宗、那固及PPP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加快懒板凳、塔山623套安置房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实施兵站家属区、桃园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已完成56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做好我区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推进完成20条背街小巷改造和建设六枝特区那平路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继续实施污水、供水、燃气、雨水等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积极推动复兴大道、北环线、阳光路、民生路等道路项目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向中心城区周边乡镇覆盖。二是大力突破新型工业化。主攻“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3个产业,做大做强“7+2”产业板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经济翻一番。围绕“煤—电—锂、煤—电—化、煤—电—材、煤—焦—氢”四个产业链条,推动新华、安家寨、八块田、化处煤矿复工开工,推动聚鑫、宏顺发、竹林、六家坝煤矿产量和产能双提升。努力推动盘江控股福能电厂,投资廻龙溪电厂,实现煤电联动。推动风、光、水、热、瓦斯综合能源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锂矿资源发展,推动新仁新能源公司平桥锂矿采、选、冶项目前期工作和磷酸铁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通过锂矿资源配套撬动“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业,形成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加快推进化纤纺织产业发展,力争岩脚6万吨纤维降解示范项目在6月底建成投产。引进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岩脚、木岗园区打造纺织产业链集聚群。加快推进建材产业发展,培育1家以上建材龙头企业。深度研究水泥、陶瓷、加气切块、隔热保温材料、透水性装饰新型材料,拓展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美锦煤—焦—氢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力争一期工程18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推动陶瓷、化肥、玻璃、石墨电极、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装备制造落户六枝,综合利用美锦焦炉煤气为城镇提供燃气和供暖。三是大力提质农业现代化。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稳步推进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种植,持续实现粮食产量产值双提升,确保粮食播面达50万亩以上、产量达13万吨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凉都三宝”为重点,建设猕猴桃“吨产园”0.9万亩、刺梨“千斤园”1.5万亩、茶叶“万元田”0.3万亩。紧盯“短平快”产业同步推进,计划种植蔬菜25万亩,辣椒、生姜等优势单品3万亩,食用菌3000万棒,中药材3万亩。持续扩大生猪产能,依托贵州黄牛集团带动发展肉牛产业,优化发展家禽产业,实现年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3.7万头、家禽360万羽以上。依托现有加工基地、产业集聚优势,狠抓农产品原材料补链、提标扩能强链、精深加工延链,优化产地加工布局,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5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达43%。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个,推动“六枝六味”公共品牌建设。四是盘活推进旅游产业化。举办“翱翔贵州”牂牁江滑翔伞、“速度贵州”牂牁江铁人游跑两项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激活旅游“沉睡”资源,建成老王山索道等旅游项目。争取完善齐全的旅游供给要素,围绕现有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推进现有旅游景区进一步提质增效,新增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乡村旅游标准化等级评定数量15个。
(二)主动加强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我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27个,总投资574.3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22.46亿元,2023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9.17亿元。一是强化争资争项工作。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积极向上对接,全力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各类行业专项资金、省“四化”基金及生态环保基金、能源基金、新增地方政府专债等更多支持。准确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内涵,在新型城镇化基金、医疗救助资金、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源发展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沟通,力争我区同类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是主动靠前服务。充分发挥领导包保机制,推进县级领导走访服务企业走深走实,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实难、审批办事难、用地用工难、投资融资难等问题,确保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稳步上升。深入推进“双找双清单”“双问双服务”“双向双对接”纾困解难扶持培育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入企走访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提高存量土地处置率,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三)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推进产业大招商,继续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灵活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重点依托我区煤炭、煤矸石、电力、锂矿等优势资源,聚焦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不断壮大产业链附加值。2023年引进优强企业17家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52亿元以上,工业到位资金占比达66%以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2023年市场主体总量增加至5.4万户、同比增长17%,净增“四上”企业35户以上。力争产业大招商和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进入全省II类县区第一方阵。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持续加大河流水土整治力度,开展河湖“清四乱”等活动。全力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做好森林资源的管护。统筹推进山体生态修复,提升山体生态景观。持续强化生产建设环境风险源防控,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做到达标排放、超低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抓好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运处理。推动实施“厕所革命”,实现农村“风”“貌”双提升、“颜值”和生态“价值”双增长。2023年,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9%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5%以上。
(五)坚持民生为本,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守底线、抓基本、办实事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稳步推进35个教育改扩建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遴选培育28所公办“强校计划”项目校,抓好市二中保二类升一类问题整改、特区一中保三类评估、特区七中迎接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二次评估。推进特区职校“中职强基”工程创建工作,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抓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全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推进特区第二人民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在投运郎岱医疗次中心基础上,积极推进落别、岩脚、新场医疗次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好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做好过渡期管理,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供给,扎实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四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确保商品价格稳定、市场供应充足,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五是深入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强化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到产业和基层一线创新创业。2023年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50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157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970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
(六)持续开展风险防范,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紧盯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围绕筹钱、清欠、转固、变现和主体健身、非标突破、担保清理、责任落实,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债务违约的底线。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完成情况
2022年以来,在特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思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扎实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等各项工作,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发展大局基本稳定。
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6.7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排全市第1,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为31.42%、19.17%、49.41%。一产增加值完成46.11亿元,同比增长3.7%;二产增加值完成28.12亿元,同比增长0%;三产增加值完成72.51亿元,同比增长2.5%。2022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是全市2022年规上工业增速唯一正增长的市(区),增速排全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增速排全市第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增速排全市第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同比增长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7%、7.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69%、13.49%。
(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2022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67.58元,同比增长15.79%,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13.19%。实施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4个、区级示范点8个,共安排资金4235万元。围绕东西部协作帮扶政策,获得中山市财政援助资金4486万元,实施项目20个。获赠社会帮扶资金564.81万元。中山市东区组团帮助我区1875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帮助销售我区茶叶、蜂蜜、菜油、面条、菌丝、刺梨系列产品等各类农产品5589万元,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家,到位资金2.6亿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投入帮扶资金379.66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0万元,采购六枝特区农特产品164.54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2814.16万元,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1844人次。目前,共核查登记2014年以来的扶贫项目资产741个49.49亿元,通过分红、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累计带动3万余户脱贫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聚焦“四新”“四化”建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工业发展扭负为正。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带动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传统能源稳中有增。2022年,新仁新能源获批新动能基金4亿元,一期4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实现产值4.7亿元。全年煤炭生产量达360万吨。发电量累计达69.06亿度,同比增长10.12%。成功推动省煤田地质局在六枝特区实施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开工建设。聚鑫煤矿正式进入试运转阶段。宏顺发煤矿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煤—焦—氢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实现项目开工建设。2022年,我区市场主体总数4.61万户,增速达18.68%,其中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76个。培育六枝特区华兴管业制品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贵州)宏奇有限公司成功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4家“三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有14家,R&D(研究与开发)内部经费支出1.37亿元,同比增长62.3%。二是城市更新初显成效。扎实推进“四改”工作,分别完成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1196户、2676户、15条,建设(改造)城市地下管网52公里,“四改”完成投资5.9亿元。开通5G基站380个,完成教师小区等老旧小区停车位共计750个。建成岩脚、郎岱、木岗污水处理项目并正式运行,推进中寨乡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通过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申请到省级专项资金1730万元。三是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完成粮食种植50.27万亩、同比增长1.39%,产量达13.42万吨、同比增长9.02%。建成猕猴桃“吨产园”0.9万亩、茶叶“万元田”0.6万亩、刺梨“千斤园”3.5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25.5万亩,蔬菜种植26.5万亩,建成保供蔬菜基地1.5万亩,食用菌8383万棒,优势单品辣椒2.37万亩、生姜0.03万亩、中药材3.6万亩。出栏生猪29.33万头、肉牛3.6万头、羊4.01万只、家禽360万羽,禽蛋产量4748吨。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58%。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四是旅游业态创新升级。积极承办六盘水市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和借助省十一运会召开契机,推动体旅、文旅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牂牁江旅游景区新增云上牂牁动漫水上乐园业态,成功引入3家滑翔伞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实现滑翔伞带飞体验常态化。岩脚古镇新增水上花船、美食展销、旅游商品直播基地等业态,被评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用生态观光园新增绣球花海业态,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2022年,六枝落别乡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全区获评市级重点乡村旅游村镇14个。向上申请文旅产业基金1.6亿元、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3200万元。新增2家旅行社营业网点,2022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507.76万人次、同比增长5.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54亿元、同比增长11.48%。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严格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有效控制污染物,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标准。加大河流、水土治理力度,推进三岔河六枝梭戛沙子河段、岩脚河关寨团坡河段、六枝龙河红旗河段等综合治理工程。推进1.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管护好我区98.64万亩森林资源,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及“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创建活动。投资1000万元提升农村供水保障项目3个,加大水质检测力度,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四)投资拉动取得成效,稳投资增长进一步显现。以“项目为王”为导向,大抓项目建设,全力稳住投资增长基本盘。2022年,119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24亿元,完成全年投资目标103.5%。新开工项目62个、完成投资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6.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6.8%。纳晴、六安高速建设加快。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及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机遇,大力争资争项,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22.03亿元,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2.7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4亿元、各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1.17亿元。完成“投转固”项目18个,涉及资金1.52亿元,盘活资产1.35亿元。
(五)积极开展精准招商,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22年编制项目80个,精包装项目15个。特区党政主要领导会见省外客商36次,外出招商考察24次,引进项目5个,党政主要领导引进产业到位资金14.66亿元。引进优强企业16家,新增到位资金47.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资金占比为83.87%。特区领导领衔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向企业宣传惠企纾困政策,现场协调解决存在的融资需求、用地保障、政策资金兑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建立项目融资对接保障、重要项目联合审批、推进项目建设联动协调三大机制,更好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双问双服务”“贵人服务”,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点对点开展政策宣传,按属地原则划分18个网格区域,组建5201名“贵人服务专员”对辖区内6298户企业进行包保服务。
(六)实施民生保障战略,人民福祉进一步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得到提升。一是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22年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639.05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796.18万元、特困供养金1771.79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68万元,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扎实推进“六大提升工程”。投入34774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项目55个,增加学位4790个,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组织6128名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测试,多方位、多形式培训教师7万余人次,选派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到广东中山等地交流学习100余人次。健全师德师风评价监督机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三是基本社会服务全面向好。目前我区有养老机构8个,床位总数718张,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336张,护理型床位占比46%。2021年被列入省民生实事的老年养护楼、新华镇敬老院均已投入使用。积极选取36个村(社区)开展“百千万”为民便民安民社区服务设施提升活动,完成1个“模范村(社区)”、3个“优秀村(社区)”、30个“合格村(社区)”的创建任务。
二、存在问题
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影响,各项工作循序推进,成绩来之不易、奋斗蕴含艰辛。新的一年更要保持清醒,认真总结上一年弥足珍贵的经验,分析查找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进一步抓重点、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是民生短板依旧存在。群众就业困难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稳定就业难度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较多。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空间有限,投资下行压力加大。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现有工业结构仍以能源为主,规上制造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7%,大型制造业项目相对较少,新兴产业培育较慢,产业集聚性不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22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2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小,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64亿元,收支矛盾突出。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期目标及重点工作
2023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狠抓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以上,高于全省(增长6%)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增长6.5%)2.5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30%和5.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国家调控范围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和9%。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工业“大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地宗、那固及PPP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加快懒板凳、塔山623套安置房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实施兵站家属区、桃园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已完成56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做好我区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推进完成20条背街小巷改造和建设六枝特区那平路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继续实施污水、供水、燃气、雨水等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积极推动复兴大道、北环线、阳光路、民生路等道路项目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向中心城区周边乡镇覆盖。二是大力突破新型工业化。主攻“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3个产业,做大做强“7+2”产业板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经济翻一番。围绕“煤—电—锂、煤—电—化、煤—电—材、煤—焦—氢”四个产业链条,推动新华、安家寨、八块田、化处煤矿复工开工,推动聚鑫、宏顺发、竹林、六家坝煤矿产量和产能双提升。努力推动盘江控股福能电厂,投资廻龙溪电厂,实现煤电联动。推动风、光、水、热、瓦斯综合能源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锂矿资源发展,推动新仁新能源公司平桥锂矿采、选、冶项目前期工作和磷酸铁锂二期、三期项目建设,通过锂矿资源配套撬动“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业,形成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加快推进化纤纺织产业发展,力争岩脚6万吨纤维降解示范项目在6月底建成投产。引进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岩脚、木岗园区打造纺织产业链集聚群。加快推进建材产业发展,培育1家以上建材龙头企业。深度研究水泥、陶瓷、加气切块、隔热保温材料、透水性装饰新型材料,拓展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美锦煤—焦—氢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力争一期工程18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推动陶瓷、化肥、玻璃、石墨电极、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装备制造落户六枝,综合利用美锦焦炉煤气为城镇提供燃气和供暖。三是大力提质农业现代化。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稳步推进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种植,持续实现粮食产量产值双提升,确保粮食播面达50万亩以上、产量达13万吨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凉都三宝”为重点,建设猕猴桃“吨产园”0.9万亩、刺梨“千斤园”1.5万亩、茶叶“万元田”0.3万亩。紧盯“短平快”产业同步推进,计划种植蔬菜25万亩,辣椒、生姜等优势单品3万亩,食用菌3000万棒,中药材3万亩。持续扩大生猪产能,依托贵州黄牛集团带动发展肉牛产业,优化发展家禽产业,实现年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3.7万头、家禽360万羽以上。依托现有加工基地、产业集聚优势,狠抓农产品原材料补链、提标扩能强链、精深加工延链,优化产地加工布局,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5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达43%。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个,推动“六枝六味”公共品牌建设。四是盘活推进旅游产业化。举办“翱翔贵州”牂牁江滑翔伞、“速度贵州”牂牁江铁人游跑两项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激活旅游“沉睡”资源,建成老王山索道等旅游项目。争取完善齐全的旅游供给要素,围绕现有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推进现有旅游景区进一步提质增效,新增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增乡村旅游标准化等级评定数量15个。
(二)主动加强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我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27个,总投资574.3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22.46亿元,2023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9.17亿元。一是强化争资争项工作。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积极向上对接,全力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各类行业专项资金、省“四化”基金及生态环保基金、能源基金、新增地方政府专债等更多支持。准确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内涵,在新型城镇化基金、医疗救助资金、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源发展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沟通,力争我区同类项目获上级资金支持,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是主动靠前服务。充分发挥领导包保机制,推进县级领导走访服务企业走深走实,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实难、审批办事难、用地用工难、投资融资难等问题,确保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稳步上升。深入推进“双找双清单”“双问双服务”“双向双对接”纾困解难扶持培育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入企走访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提高存量土地处置率,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三)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推进产业大招商,继续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灵活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重点依托我区煤炭、煤矸石、电力、锂矿等优势资源,聚焦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不断壮大产业链附加值。2023年引进优强企业17家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52亿元以上,工业到位资金占比达66%以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2023年市场主体总量增加至5.4万户、同比增长17%,净增“四上”企业35户以上。力争产业大招商和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进入全省II类县区第一方阵。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持续加大河流水土整治力度,开展河湖“清四乱”等活动。全力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做好森林资源的管护。统筹推进山体生态修复,提升山体生态景观。持续强化生产建设环境风险源防控,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做到达标排放、超低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抓好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运处理。推动实施“厕所革命”,实现农村“风”“貌”双提升、“颜值”和生态“价值”双增长。2023年,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9%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95%以上。
(五)坚持民生为本,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守底线、抓基本、办实事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稳步推进35个教育改扩建项目建设,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遴选培育28所公办“强校计划”项目校,抓好市二中保二类升一类问题整改、特区一中保三类评估、特区七中迎接省级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二次评估。推进特区职校“中职强基”工程创建工作,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抓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全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推进特区第二人民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在投运郎岱医疗次中心基础上,积极推进落别、岩脚、新场医疗次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好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做好过渡期管理,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供给,扎实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四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确保商品价格稳定、市场供应充足,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五是深入实施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强化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到产业和基层一线创新创业。2023年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50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1577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970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
(六)持续开展风险防范,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紧盯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围绕筹钱、清欠、转固、变现和主体健身、非标突破、担保清理、责任落实,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债务违约的底线。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