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77962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我省19项榜上有名
20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2021-07-15 15:30:37
5753485
公共文化服务
  • 中国政府网
  • |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
  •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 |
  • RSS订阅
  • |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 |
  • 个人中心
  • |
  • 无障碍浏览
  • |
  • 进入老年模式
  • 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务公开
  • 基层公开
  • 解读回应
  • 政务服务
  • 公众参与
  • 政府数据
  • 相约六枝
当前位置:
首页新版站点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我省19项榜上有名

发布日期: 2021-07-15 15:30   作者: 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来源: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我省19项榜上有名

千呼万唤始出来。从2019年启动,历时将近两年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终于在非遗从业人员、非遗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众多非遗界人士翘首以盼中于6月10日由《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文件正式印发。此次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中,我省的《巴狄雄萨滚》《仡佬族民歌》《苗族古瓢舞》《嘎百福》《旭早》《布依族武术》《赤水独竹漂》《布依族刺绣》《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等9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古歌(簪汪传)》《阳戏(贵州阳戏)》《苗绣(松桃苗绣)》《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思州石砚制作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等1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省共99项(159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巴狄雄萨滚》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

“巴狄雄萨滚”是苗语bad deib xongb sead ghunb的音译,是指在丧葬祭祖、消灾祈福、诉讼求子、解决纠纷、和睦邻里等活动中,苗族祭司用苗语东部方言唱诵的民间文学类口传经文。“巴狄雄萨滚”广泛流于武陵山区,以腊尔山脉为中心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尤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保存得最为完整。“巴狄雄萨滚”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研究价值,且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仡佬族民歌》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凝练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石阡仡佬族民歌主要分布于石阡县享有“仡佬民歌”盛名的花桥镇、坪地场乡、青阳乡、五德镇、聚凤乡、龙井乡、龙塘镇、白沙镇等乡镇。仡佬族民歌主要分为抒情类(含情歌、生活歌),叙事类(含时政歌、仪式歌),号子类(含打闹歌、石工号子和船工号子)。这些民歌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苗族古瓢舞》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以丹寨县雅灰乡雅灰、送陇、排路三个村寨为核心区,以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部分苗寨为缓冲区的山水相依、地望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同的苗族村寨。苗族古瓢舞分为“祭祀”和“娱乐”两类。“祭祀”舞气氛庄重肃穆,有《邀约》《赞美》《劳动》《送别》等曲目;“娱乐”舞曲多为情歌调,有《一起来跳舞》《游方趁年轻》等上百首。

4.《嘎百福》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嘎百福是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常在接亲嫁女、起房建屋和宴请亲朋等场合演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教化功能。嘎百福主要流传在雷公山周边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的苗族“长裙服饰文化圈”内,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嘎百福多为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可分为宣扬婚姻自主和嘲笑、讽刺嫌贫爱富思想等主题,前者代表作有《力秀登鲁和榜藏农》《播翁勇和谷纪妮》《宜金里和榜姜蓉》等,后者有《娥央由和丘故丢》《榜娥和耶南利》《久金昂和榜金蓉》等。据统计“嘎百福”的曲目近300个。

5.《旭早》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旭早,国际音标注音ɕip⁸tsau⁶,“旭”即歌、“早”即双之意,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根据应用场景分为迎宾、节庆宴席、追悼缅怀等。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曲目分故事类和非故事类两种,前者代表曲目有《阳雀与布谷鸟》《枇杷和李子》《老虎与虹龙》等;后者有《造人歌》《架桥歌》《赞房歌》等。旭早以村寨、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

6.《布依族武术》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布依族武术,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一带,历史上以预防匪盗祸患、保卫村寨安全及看家护院为主,1949年后转化为以强身健体、民俗表演为主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布依族武术简洁实用,能守能攻,自成一家。其套路大多源自布依族先民狩猎、农事、战争等实践,器械多是布依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具有浓郁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特点。逢年过节或重大节日活动时,表演布依族武术或演出布依族舞狮《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真假孙悟空》等。

7.《赤水独竹漂》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独竹漂”是赤水市独有的民间体育项目,有“一苇渡江”之妙,其主要分布于沿赤水河两岸的大同镇、复兴镇、葫市镇、元厚镇等地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竹子,据《贵州航运史》记载:“明代赤水河排筏流放较多,下游又可通航,商贸也有发展”,赤水河放竹排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竹排遇上赤水河,独竹漂便被勤劳的赤水人智慧地创造出来。解放后,日渐便利的水陆运输全面取代了放竹排,“独竹漂”开始由生产技能向体育娱乐活动转变。

8.《布依族刺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布依族刺绣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典型的传统民间美术。流传至今至少已有500多年历史。布依族刺绣内容包括刺绣图案、种类、织法三个方面。刺绣种类按色彩可分为素绣和彩绣,按承载刺绣图案饰物可分为直绣法和剪贴法;刺绣织法又分为平绣、破绣、绕绣、数纱绣、辫绣等十余种。布依族刺绣是反映布依族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布依族信仰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婚姻生活等文化信息,讲究图案构思、手工技艺、色调搭配、整体布局等。

9.《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喜爱用酸汤烹制各种美食,尤以凯里酸汤鱼最具特色,其汤质清亮、色泽亮丽、鱼肉质细嫩、酸鲜可口、爽口开胃,是黔东南地区酸汤美食的上乘佳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酸汤是当地各族人民为求生存,以酸代盐,形成了以酸汤和酸菜为调味品的生活写照酸汤包括白酸汤和红酸汤。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在黔东南地区妇女都会做,酸汤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培育了大批的技艺高手,酸汤产业已为黔东南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支柱项目之一。

10.《苗族古歌(簪汪传)》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

《簪汪传》主要流传于贵阳市周边四印苗群体。《簪汪传》是代代口耳相传,讲述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歌师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和祭鼓节唱诵。《簪汪传》其内容丰富,涵盖人类起源、开天辟地、兄妹成婚、生产生活和战争迁徙内容。在四印苗村寨,为了祭祀英雄先祖簪汪和逝者,每隔十二年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鼓节,这个时候无绕们才能将《簪汪传》完整唱诵。《簪汪传》与古老的祭鼓节紧密相连,有助于学者借此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和人们虔诚奉祖的社会心理。

11.《阳戏(贵州阳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阳戏(贵州)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傩戏、川剧、花灯戏等表演形式演变形成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贵州各地广为流传。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多在堂屋进行;外坛主要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搭戏台演出。剧目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表演形式丰富。剧目有《楚汉相争》《霸王别姬》《锁孽龙》等100余个。

12.《苗绣(松桃苗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

松桃苗绣,是指贵州省松桃县为核心流布范围,同时辐射到周边区域,以苗族自制手工布料为底,运用色彩,搭配图案,采用多种针法将丝线颜色自由搭配,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花样纹理,从而达成视觉上多维空间效应的一种苗族刺绣艺术。松桃苗绣多以花鸟虫鱼、日月山川为题材,构图夸张浪漫,颜色较为素净淡雅,图案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着色大胆自由,针法绣法多样,艺术风格鲜明,针法有百十种,常用的有平绣、数纱绣、打籽绣、网格绣、辫绣等近100种针法。

13.《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织金地处乌蒙山区腹部,境内苗族经四次大迁徙后定居于此,其蜡染技艺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以精细为主的独特艺术。织金苗族蜡染制作技艺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构图。第二步,画蜡;第三步,染色;第四步,脱蜡;第五步,漂洗;织金苗族蜡染的内容多以自然山水、花鸟鱼虫、江河星辰为主题,表现出苗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记载了织金苗族迁徙、斗争、生活的历史。

14.《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赤水晒醋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坯和半成品醋在高温高湿自然环境中经三年以上暴晒而成,故称晒醋。赤水晒醋鲜明的特征是高温高湿暴晒,醋坯在高温阳光下暴晒发酵3年,液态半成品醋再次经半年以上暴晒,才晒制作出了纯厚香浓的好味道。同时,赤水不可复制的独特气候环境,使赤水晒醋具有色泽柔和,酸香纯厚,回味绵长,浓香清淳等特点。赏醋、品醋、食醋已成为赤水乃至贵州饮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名片。

15.《砚台制作技艺(思州石砚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

思州石砚又称蛮溪砚、金星砚 ,因产于古思州(今岑巩县)而得名,显著特征是内含金星石。石材分布在县境内龙江河和龙鳌河流域,在涧深壑幽的山地岩溶地质中,经亿万年浸润成制作石砚的优质水润金星石,使砚易于发墨,贮墨不易干涸,哈气生露;石砚制作分采石、制砚、打磨、配盒包装四个步骤,历经选点、试石、开采、15道工序。制作工具有錾、钻等近40种,用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手法,保持龙凤、花草、鸟兽题材品质与风格稳定。制作工艺以师徒传承为主,以作坊、合作社传承为辅。

16.《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

董酒酿制技艺主要流布区域在贵州省遵义市董公寺。董酒是独特的“董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130多味本草参与制大曲、小曲 大曲原料为小麦,配以40味本草,在培养房中培养成为大曲;小曲原料为大米,配以95味本草,在培养房中培养成小曲。董酒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蒸馏白酒工艺创新的写照史,是中药曲配方和传统蒸馏白酒结合使用的活化石。独特技艺造就董酒的独特风格和香味,1963年,董酒进入“中国老八大名酒”行列,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董香型白酒代表等殊荣,在国内有极高声誉。

17.《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

骨髓骨伤药膏是贵州省麻江县淑里村回龙组龙氏苗族武术世家为解决在日常生活和习武训练中遇到筋骨疼痛,折伤,跌打损伤类疾病而创制的专用药膏。苗医治骨伤名扬海内外,其核心源于苗医“治骨必补髓”理论与实践。药膏由当地产的15味苗药组成,兼顾治伤与补髓,采用苗家传统工艺,经过检选加工、分类炮制、油熬浸提、分步制膏、山泉浸泡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经过数代人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苗医药“医武一家”特色文化的经典产物——骨髓骨伤药膏。

18.《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

德江炸龙习俗是流行于德江县城乡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它源于舞龙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春节期间全城百姓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参加炸龙活动。炸龙时间正月十五晚上,舞龙者头戴毛巾,袒胸露臂,敲锣打鼓,高举火龙昂首前行。沿街人家则早已将爆竹缠绕在一排排竹竿上,只待火龙出现便迅速点燃鞭炮和竹筒里的烟花,对火龙狂轰乱炸。炸龙活动对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19.《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

苗族舞龙嘘花是黔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源于汉族玩龙灯,清朝开辟苗疆后兴起,经过苗族化的改造,成为黔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传承地,有156个村寨参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完整。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多,积极性高,苗族舞龙嘘花文化生态保持完好。正月十四和十五日是苗族舞龙嘘花的高潮,各村寨的龙灯齐聚台江县城集中表演舞龙嘘花。

分享到:
X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无 重申!六枝矿区这些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期待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下一篇: 无 六枝花灯
  • 中央政府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医疗保障局
  • 省(区市)政府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市级政府网站
      贵阳市 遵义市 六盘水市 安顺市 毕节市 铜仁市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贵安新区
  • 各区县政府网站
      盘州市 水城区 钟山区
  • 其它网站
      六枝特区纪委特区监委网站
  • 关于我们
  • |
  • 法律声明
  • |
  • 网站帮助
  • |
  • 联系我们
  • |
  • 网站地图
  • |
  • 网站年报
  • |
  • 手机版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 首页
  • 我要了解
  • 我要办事
  • 我要查询
  • 我要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我省19项榜上有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发布日期:2021-07-15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鲜出炉我省19项榜上有名

千呼万唤始出来。从2019年启动,历时将近两年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终于在非遗从业人员、非遗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众多非遗界人士翘首以盼中于6月10日由《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文件正式印发。此次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中,我省的《巴狄雄萨滚》《仡佬族民歌》《苗族古瓢舞》《嘎百福》《旭早》《布依族武术》《赤水独竹漂》《布依族刺绣》《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等9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古歌(簪汪传)》《阳戏(贵州阳戏)》《苗绣(松桃苗绣)》《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思州石砚制作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等1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省共99项(159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巴狄雄萨滚》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

“巴狄雄萨滚”是苗语bad deib xongb sead ghunb的音译,是指在丧葬祭祖、消灾祈福、诉讼求子、解决纠纷、和睦邻里等活动中,苗族祭司用苗语东部方言唱诵的民间文学类口传经文。“巴狄雄萨滚”广泛流于武陵山区,以腊尔山脉为中心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尤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保存得最为完整。“巴狄雄萨滚”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研究价值,且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仡佬族民歌》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凝练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石阡仡佬族民歌主要分布于石阡县享有“仡佬民歌”盛名的花桥镇、坪地场乡、青阳乡、五德镇、聚凤乡、龙井乡、龙塘镇、白沙镇等乡镇。仡佬族民歌主要分为抒情类(含情歌、生活歌),叙事类(含时政歌、仪式歌),号子类(含打闹歌、石工号子和船工号子)。这些民歌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苗族古瓢舞》

项目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以丹寨县雅灰乡雅灰、送陇、排路三个村寨为核心区,以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部分苗寨为缓冲区的山水相依、地望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同的苗族村寨。苗族古瓢舞分为“祭祀”和“娱乐”两类。“祭祀”舞气氛庄重肃穆,有《邀约》《赞美》《劳动》《送别》等曲目;“娱乐”舞曲多为情歌调,有《一起来跳舞》《游方趁年轻》等上百首。

4.《嘎百福》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嘎百福是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常在接亲嫁女、起房建屋和宴请亲朋等场合演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教化功能。嘎百福主要流传在雷公山周边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的苗族“长裙服饰文化圈”内,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嘎百福多为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可分为宣扬婚姻自主和嘲笑、讽刺嫌贫爱富思想等主题,前者代表作有《力秀登鲁和榜藏农》《播翁勇和谷纪妮》《宜金里和榜姜蓉》等,后者有《娥央由和丘故丢》《榜娥和耶南利》《久金昂和榜金蓉》等。据统计“嘎百福”的曲目近300个。

5.《旭早》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旭早,国际音标注音ɕip⁸tsau⁶,“旭”即歌、“早”即双之意,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根据应用场景分为迎宾、节庆宴席、追悼缅怀等。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曲目分故事类和非故事类两种,前者代表曲目有《阳雀与布谷鸟》《枇杷和李子》《老虎与虹龙》等;后者有《造人歌》《架桥歌》《赞房歌》等。旭早以村寨、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

6.《布依族武术》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布依族武术,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一带,历史上以预防匪盗祸患、保卫村寨安全及看家护院为主,1949年后转化为以强身健体、民俗表演为主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布依族武术简洁实用,能守能攻,自成一家。其套路大多源自布依族先民狩猎、农事、战争等实践,器械多是布依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具有浓郁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特点。逢年过节或重大节日活动时,表演布依族武术或演出布依族舞狮《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真假孙悟空》等。

7.《赤水独竹漂》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独竹漂”是赤水市独有的民间体育项目,有“一苇渡江”之妙,其主要分布于沿赤水河两岸的大同镇、复兴镇、葫市镇、元厚镇等地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竹子,据《贵州航运史》记载:“明代赤水河排筏流放较多,下游又可通航,商贸也有发展”,赤水河放竹排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竹排遇上赤水河,独竹漂便被勤劳的赤水人智慧地创造出来。解放后,日渐便利的水陆运输全面取代了放竹排,“独竹漂”开始由生产技能向体育娱乐活动转变。

8.《布依族刺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布依族刺绣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典型的传统民间美术。流传至今至少已有500多年历史。布依族刺绣内容包括刺绣图案、种类、织法三个方面。刺绣种类按色彩可分为素绣和彩绣,按承载刺绣图案饰物可分为直绣法和剪贴法;刺绣织法又分为平绣、破绣、绕绣、数纱绣、辫绣等十余种。布依族刺绣是反映布依族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布依族信仰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婚姻生活等文化信息,讲究图案构思、手工技艺、色调搭配、整体布局等。

9.《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喜爱用酸汤烹制各种美食,尤以凯里酸汤鱼最具特色,其汤质清亮、色泽亮丽、鱼肉质细嫩、酸鲜可口、爽口开胃,是黔东南地区酸汤美食的上乘佳肴,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酸汤是当地各族人民为求生存,以酸代盐,形成了以酸汤和酸菜为调味品的生活写照酸汤包括白酸汤和红酸汤。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在黔东南地区妇女都会做,酸汤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培育了大批的技艺高手,酸汤产业已为黔东南州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支柱项目之一。

10.《苗族古歌(簪汪传)》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

《簪汪传》主要流传于贵阳市周边四印苗群体。《簪汪传》是代代口耳相传,讲述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歌师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和祭鼓节唱诵。《簪汪传》其内容丰富,涵盖人类起源、开天辟地、兄妹成婚、生产生活和战争迁徙内容。在四印苗村寨,为了祭祀英雄先祖簪汪和逝者,每隔十二年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鼓节,这个时候无绕们才能将《簪汪传》完整唱诵。《簪汪传》与古老的祭鼓节紧密相连,有助于学者借此研究古代社会的礼仪和人们虔诚奉祖的社会心理。

11.《阳戏(贵州阳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阳戏(贵州)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傩戏、川剧、花灯戏等表演形式演变形成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在贵州各地广为流传。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多在堂屋进行;外坛主要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搭戏台演出。剧目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表演形式丰富。剧目有《楚汉相争》《霸王别姬》《锁孽龙》等100余个。

12.《苗绣(松桃苗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

松桃苗绣,是指贵州省松桃县为核心流布范围,同时辐射到周边区域,以苗族自制手工布料为底,运用色彩,搭配图案,采用多种针法将丝线颜色自由搭配,绣织成各种图案和花样纹理,从而达成视觉上多维空间效应的一种苗族刺绣艺术。松桃苗绣多以花鸟虫鱼、日月山川为题材,构图夸张浪漫,颜色较为素净淡雅,图案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着色大胆自由,针法绣法多样,艺术风格鲜明,针法有百十种,常用的有平绣、数纱绣、打籽绣、网格绣、辫绣等近100种针法。

13.《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织金地处乌蒙山区腹部,境内苗族经四次大迁徙后定居于此,其蜡染技艺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以精细为主的独特艺术。织金苗族蜡染制作技艺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构图。第二步,画蜡;第三步,染色;第四步,脱蜡;第五步,漂洗;织金苗族蜡染的内容多以自然山水、花鸟鱼虫、江河星辰为主题,表现出苗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记载了织金苗族迁徙、斗争、生活的历史。

14.《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赤水晒醋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坯和半成品醋在高温高湿自然环境中经三年以上暴晒而成,故称晒醋。赤水晒醋鲜明的特征是高温高湿暴晒,醋坯在高温阳光下暴晒发酵3年,液态半成品醋再次经半年以上暴晒,才晒制作出了纯厚香浓的好味道。同时,赤水不可复制的独特气候环境,使赤水晒醋具有色泽柔和,酸香纯厚,回味绵长,浓香清淳等特点。赏醋、品醋、食醋已成为赤水乃至贵州饮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名片。

15.《砚台制作技艺(思州石砚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

思州石砚又称蛮溪砚、金星砚 ,因产于古思州(今岑巩县)而得名,显著特征是内含金星石。石材分布在县境内龙江河和龙鳌河流域,在涧深壑幽的山地岩溶地质中,经亿万年浸润成制作石砚的优质水润金星石,使砚易于发墨,贮墨不易干涸,哈气生露;石砚制作分采石、制砚、打磨、配盒包装四个步骤,历经选点、试石、开采、15道工序。制作工具有錾、钻等近40种,用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手法,保持龙凤、花草、鸟兽题材品质与风格稳定。制作工艺以师徒传承为主,以作坊、合作社传承为辅。

16.《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

董酒酿制技艺主要流布区域在贵州省遵义市董公寺。董酒是独特的“董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130多味本草参与制大曲、小曲 大曲原料为小麦,配以40味本草,在培养房中培养成为大曲;小曲原料为大米,配以95味本草,在培养房中培养成小曲。董酒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蒸馏白酒工艺创新的写照史,是中药曲配方和传统蒸馏白酒结合使用的活化石。独特技艺造就董酒的独特风格和香味,1963年,董酒进入“中国老八大名酒”行列,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董香型白酒代表等殊荣,在国内有极高声誉。

17.《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

骨髓骨伤药膏是贵州省麻江县淑里村回龙组龙氏苗族武术世家为解决在日常生活和习武训练中遇到筋骨疼痛,折伤,跌打损伤类疾病而创制的专用药膏。苗医治骨伤名扬海内外,其核心源于苗医“治骨必补髓”理论与实践。药膏由当地产的15味苗药组成,兼顾治伤与补髓,采用苗家传统工艺,经过检选加工、分类炮制、油熬浸提、分步制膏、山泉浸泡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经过数代人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苗医药“医武一家”特色文化的经典产物——骨髓骨伤药膏。

18.《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

德江炸龙习俗是流行于德江县城乡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它源于舞龙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春节期间全城百姓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参加炸龙活动。炸龙时间正月十五晚上,舞龙者头戴毛巾,袒胸露臂,敲锣打鼓,高举火龙昂首前行。沿街人家则早已将爆竹缠绕在一排排竹竿上,只待火龙出现便迅速点燃鞭炮和竹筒里的烟花,对火龙狂轰乱炸。炸龙活动对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19.《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

苗族舞龙嘘花是黔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源于汉族玩龙灯,清朝开辟苗疆后兴起,经过苗族化的改造,成为黔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传承地,有156个村寨参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完整。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多,积极性高,苗族舞龙嘘花文化生态保持完好。正月十四和十五日是苗族舞龙嘘花的高潮,各村寨的龙灯齐聚台江县城集中表演舞龙嘘花。

一键分享
   
取消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 上一条 重申!六枝矿区这些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期待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 下一条 六枝花灯

相关信息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特区政府办公室

维 护: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技 术:智政科技          

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电脑版 | 手机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