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
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3年—2025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意志坚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根据《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贵州省体育局 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体发〔2021〕3号)《六盘水市体育局 六盘水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创建贵州省体教融合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的通知》(六盘水体通〔2022〕39号)文件精神,结合六枝特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立足六枝特区基本情况,深化体教融合,大力提高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体育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学生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升体教融合治理水平。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六枝特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以体育人”的新格局。全面把握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研究制定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方案,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开展。
建立健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机制,细化责任,打通壁垒,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共通共享,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
二、到2025年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全面整合体育和教育部门资源,完善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遍建立。形成广大学生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由特区人民政府牵头统筹“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形成特区人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体融入、全民参与的体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共同实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组织培养机制及训练体系,研究协调重大问题,部署实施体教融合改革重大事项,为体教融合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合理布局体教融合试点项目。根据六枝特区体育优势项目、重点竞技项目和新兴特色项目合理布局、精准布项,推动每个运动项目落地,建成小学、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所。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育模式,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组织全区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统筹安排竞赛计划、制定竞赛规程,建立运动员注册认证和裁判员信息系统。改革创新学生竞赛举办方式,联合区域性学生(青少年)体育联赛,构成完整的“区、校”二级学生(青少年)竞赛体系,区级每2年组织一届综合性运动会,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开展2—3次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协会举办赛事严格按程序报备审批。
——融通培养人才晋升渠道。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研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入学择校制度,针对体育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群体在招生、录取、学籍管理上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小学、初中、高中(含职校)组成对口升学单位,灵活学籍管理,分段式、学分制培养,满足体育特长生进入高等院校或向市、省专业运动队输送。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普遍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成立2个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业余训练覆盖面不断扩大,训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学生运动员注册人数力争达到500人,常年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提高学校体育质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打造务实高效的体育课堂。幼儿园每周开设5课时体适能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中职)阶段每周2课时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建立和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充实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育作业”。每学年组织不少于2次校际体育赛事(单项赛事、运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学校将体育课内、课外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保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2.强化运动技能培养。支持中小学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强、覆盖面广的体育项目和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每所学校至少重点开展1项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推动开设3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发展新局面。继续推进冰雪运动和游泳项目进校园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校内、校际、区域联赛。在幼儿园阶段积极推进小足球、小篮球、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运动项目,发挥幼儿体育在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基础作用。(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3.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格执行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其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有效。建立健全各校逐级上报、上级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评价结果应用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2%以上,优良率逐年提升,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近视、脊柱侧弯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4.强化体育考核评价。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考体育考试方案,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 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健康知 识测评纳入过程性评价,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 能列入终结性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从2023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开始实施,终结性评价于2025年春季学期完成。(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卫生健康局)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5.深度融合体教赛事。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组队参加县、市级以上学生(青年)运动会及其他赛事,共同管理和开展县级学生(青年)竞赛组织工作,共同拟定赛事计划、竞赛规程,每年举办一届;错开市级及以上赛事时间,每年举办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比赛;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逐步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跨区域“区、校”二级学生(青年)赛事体系,重点打造以田径、足球、篮球项目为示范引领的校园体育精品系列赛事。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区联动”的竞赛格局。(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特区委宣传部,特区团委)
6.规范运动员注册及运动水平等级认证。严格执行《贵州省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统一下发通知、规范管理学生运动员,开展运动员注册工作,为全区选拔、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为在校学生统一制定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标准,由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审核和报批,规范审批程序,开展信息公示和查询业务。(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7.支持单项协会举办赛事。统筹推进全区体育赛事社会化改革,鼓励单项协会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体育、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青年)体育赛事。有序建立以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参赛主体,协会自主办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特区委宣传部,特区团委)
8.完善竞赛激励制度。体育、教育部门研制青少年参与体育 重大赛事激励制度,加大学生(青少年)体育素养和竞赛成绩在 学生评优、招生、录取中的权重。(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三)加强体育特色学校评定,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
9.联合评定体育特色学校,建立体育特色学校共评共管机制。由特区教育局、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共同研制六枝特区体育特色学校评定和管理办法,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每两年开展1次考核评估,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建设质量。探索灵活学籍制度,建立相同体育项目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项目开展训练,形成“一条龙”式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和梯队人才输送模式,将其作为我区备战县、市级赛事和向省队输送运动员的主力。体育特色学校可以在全区范围内选拔相应项目优秀运动苗子,不受区域限制,努力打造在全区具有先进水平的优势竞技强项。(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10.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遴选一批基础设施好、业余训练水平高、支持力度大的高中创建“青少年优秀后备人才基地”,支持其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充实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对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在资金、装备、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
(四)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
11.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俱乐部发展。成立六枝特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定办法和标准,明确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加大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择优并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六枝特区税务局,特区民政局)
(五)加强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学训练水平。
1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加大对体育教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和其他体育社会组织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举办通识培训、专项业务和基础体能培训,将培训考核结果与教练员注册、执教资格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切实提升教练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13.核定体育工作量。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根据本特区实际情况,保障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工作条件和合理待遇。学校根据行政主管安排体育教师在课外指导训练、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在分配绩效工资时予以倾斜。鼓励教练员在履行本职岗位职责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参与课外服务,按规定领取报酬。(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
14.保障体育教师合理待遇。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 管理办法》,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办法,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业务进修、评优表彰以及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取得的成绩作为带队教师评定职称时的业绩成果,对带队成绩突出的体育教师给予奖励。(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特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特区委宣传部、特区民政局、特区财政局、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特区卫生健康局、国家税务总局六枝特区税务局、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区团委、特区自然资源局、特区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参与的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研制有关体教融合政策和措施,共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重大事项按程序上报特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
(二)强化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省、市级体教融合专项补助资金,特区级层面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体教融合相关工作,做好经费保障。建立学校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包括训练竞赛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体教融合工作激励政策。
(三)强化责任督导。将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将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纳入学校评估指标。由教育、体育、卫生部门联合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估,严格执行《贵州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考核周期内连续下降的学校进行问责。对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成绩突出的学校在竞技技术、培训、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统筹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性,把该项工作纳入区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将考核结果上报特区考核工作专班。
(五)营造体教融合发展氛围。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媒体,夯实体教融合宣传工作。挖掘、宣传在体教融合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塑造先进经验典型,营造全区关注、重视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 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3年—2025年)
六枝特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
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3年—2025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意志坚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根据《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贵州省体育局 贵州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体发〔2021〕3号)《六盘水市体育局 六盘水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创建贵州省体教融合示范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的通知》(六盘水体通〔2022〕39号)文件精神,结合六枝特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立足六枝特区基本情况,深化体教融合,大力提高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体育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学生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升体教融合治理水平。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六枝特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以体育人”的新格局。全面把握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研究制定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方案,深入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开展。
建立健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机制,细化责任,打通壁垒,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共通共享,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
二、到2025年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全面整合体育和教育部门资源,完善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遍建立。形成广大学生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由特区人民政府牵头统筹“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形成特区人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体融入、全民参与的体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共同实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组织培养机制及训练体系,研究协调重大问题,部署实施体教融合改革重大事项,为体教融合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合理布局体教融合试点项目。根据六枝特区体育优势项目、重点竞技项目和新兴特色项目合理布局、精准布项,推动每个运动项目落地,建成小学、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所。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育模式,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组织全区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统筹安排竞赛计划、制定竞赛规程,建立运动员注册认证和裁判员信息系统。改革创新学生竞赛举办方式,联合区域性学生(青少年)体育联赛,构成完整的“区、校”二级学生(青少年)竞赛体系,区级每2年组织一届综合性运动会,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开展2—3次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协会举办赛事严格按程序报备审批。
——融通培养人才晋升渠道。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研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入学择校制度,针对体育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群体在招生、录取、学籍管理上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小学、初中、高中(含职校)组成对口升学单位,灵活学籍管理,分段式、学分制培养,满足体育特长生进入高等院校或向市、省专业运动队输送。
——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普遍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成立2个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业余训练覆盖面不断扩大,训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学生运动员注册人数力争达到500人,常年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提高学校体育质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打造务实高效的体育课堂。幼儿园每周开设5课时体适能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中职)阶段每周2课时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建立和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充实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育作业”。每学年组织不少于2次校际体育赛事(单项赛事、运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学校将体育课内、课外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保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2.强化运动技能培养。支持中小学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普及性强、覆盖面广的体育项目和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每所学校至少重点开展1项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推动开设3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发展新局面。继续推进冰雪运动和游泳项目进校园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校内、校际、区域联赛。在幼儿园阶段积极推进小足球、小篮球、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运动项目,发挥幼儿体育在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基础作用。(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3.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格执行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其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有效。建立健全各校逐级上报、上级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评价结果应用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2%以上,优良率逐年提升,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近视、脊柱侧弯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4.强化体育考核评价。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考体育考试方案,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 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健康知 识测评纳入过程性评价,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 能列入终结性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从2023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开始实施,终结性评价于2025年春季学期完成。(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卫生健康局)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5.深度融合体教赛事。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组队参加县、市级以上学生(青年)运动会及其他赛事,共同管理和开展县级学生(青年)竞赛组织工作,共同拟定赛事计划、竞赛规程,每年举办一届;错开市级及以上赛事时间,每年举办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比赛;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逐步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跨区域“区、校”二级学生(青年)赛事体系,重点打造以田径、足球、篮球项目为示范引领的校园体育精品系列赛事。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区联动”的竞赛格局。(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特区委宣传部,特区团委)
6.规范运动员注册及运动水平等级认证。严格执行《贵州省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试行)》,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统一下发通知、规范管理学生运动员,开展运动员注册工作,为全区选拔、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为在校学生统一制定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标准,由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教育局共同审核和报批,规范审批程序,开展信息公示和查询业务。(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7.支持单项协会举办赛事。统筹推进全区体育赛事社会化改革,鼓励单项协会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体育、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青年)体育赛事。有序建立以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参赛主体,协会自主办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特区委宣传部,特区团委)
8.完善竞赛激励制度。体育、教育部门研制青少年参与体育 重大赛事激励制度,加大学生(青少年)体育素养和竞赛成绩在 学生评优、招生、录取中的权重。(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三)加强体育特色学校评定,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
9.联合评定体育特色学校,建立体育特色学校共评共管机制。由特区教育局、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共同研制六枝特区体育特色学校评定和管理办法,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每两年开展1次考核评估,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建设质量。探索灵活学籍制度,建立相同体育项目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项目开展训练,形成“一条龙”式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和梯队人才输送模式,将其作为我区备战县、市级赛事和向省队输送运动员的主力。体育特色学校可以在全区范围内选拔相应项目优秀运动苗子,不受区域限制,努力打造在全区具有先进水平的优势竞技强项。(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10.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遴选一批基础设施好、业余训练水平高、支持力度大的高中创建“青少年优秀后备人才基地”,支持其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办出特色,充实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按照公开公平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对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在资金、装备、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
(四)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
11.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俱乐部发展。成立六枝特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定办法和标准,明确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加大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择优并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六枝特区税务局,特区民政局)
(五)加强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学训练水平。
1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加大对体育教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和其他体育社会组织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举办通识培训、专项业务和基础体能培训,将培训考核结果与教练员注册、执教资格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切实提升教练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
13.核定体育工作量。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根据本特区实际情况,保障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工作条件和合理待遇。学校根据行政主管安排体育教师在课外指导训练、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在分配绩效工资时予以倾斜。鼓励教练员在履行本职岗位职责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参与课外服务,按规定领取报酬。(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教育局,特区财政局)
14.保障体育教师合理待遇。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 管理办法》,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办法,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业务进修、评优表彰以及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取得的成绩作为带队教师评定职称时的业绩成果,对带队成绩突出的体育教师给予奖励。(牵头单位:特区教育局;责任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特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特区教育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特区委宣传部、特区民政局、特区财政局、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特区卫生健康局、国家税务总局六枝特区税务局、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区团委、特区自然资源局、特区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参与的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研制有关体教融合政策和措施,共同推进体教融合工作。重大事项按程序上报特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
(二)强化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省、市级体教融合专项补助资金,特区级层面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体教融合相关工作,做好经费保障。建立学校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包括训练竞赛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体教融合工作激励政策。
(三)强化责任督导。将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将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纳入学校评估指标。由教育、体育、卫生部门联合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估,严格执行《贵州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考核周期内连续下降的学校进行问责。对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成绩突出的学校在竞技技术、培训、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统筹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性,把该项工作纳入区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将考核结果上报特区考核工作专班。
(五)营造体教融合发展氛围。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媒体,夯实体教融合宣传工作。挖掘、宣传在体教融合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塑造先进经验典型,营造全区关注、重视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