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4-1404257 | ||
文 号: | 六府办发〔2024〕5号 | 发文日期: | 2024-07-04 |
发布机构: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 ||
内容概述: |
文字解读:《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特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单位,区属及驻境省、市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已经特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
为推动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六盘水府办发〔2024〕1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切实增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活力和动力,奋力创建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以黄精、白及、前胡、黄柏、重楼、半夏等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力争形成1个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中药材重点单品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效益提速;到2030年,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力争全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达2亿元,形成综合产值超5亿元且具有带动能力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1. 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单品标准化基地。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全区现有林下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谋划以花德河国有林场、集体林地开展黄精、天麻、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为主的招商引资活动。到2030年,全区建成2个200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牵头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特区自然资源局)
2. 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全面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黄精、白及、前胡等特色优势单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根据销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选择集中连片土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定制药园”建设。到2030年,建成“定制药园”1家以上。(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自然资源局)
(二)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
1. 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态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富荣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初加工企业购置小型清洗机、烘干机等加工设备,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实现中药材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进一步提升全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完善配齐仓储、物流等环节设施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全区中药材产品初加工水平,逐步将道地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30年,全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达2个以上,构建六枝特区中药材重点单品初加工集群。(牵头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市场监管局)
2. 积极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加快六枝特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同步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应用,加大与东西部协作工作力度,推进前胡、黄精等中药材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等一体化建设。支持中药材通过“一码贵州平台”、大用镇电商平台直播基地、落别民族医药交易交流中心等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市场监管局、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
1. 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大力培育制药企业,鼓励支持制药龙头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化,丰富产品线,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打造1家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牵头单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市场监管局)
2. 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金融、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和保障,力争建成优势明显、品牌突出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中医药领域优强企业,带动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牵头单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市场监管局、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特区国资金融服务中心、特区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四)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1. 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落别乡龙井温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温泉内建设中医服务体验馆,开展刮痧、拔罐、推拿、理疗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推广医养旅游,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将黔韵·四合打造为集科研、教育、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到2025年,将黔韵·四合大健康产业园打造为集安全、舒适、充实、惬意为一体的康养旅游胜地;力争建成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牵头单位: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特区自然资源局、特区市场监管局)
2.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在有条件的养老院、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为主的中医诊室并开展服务。引进民营企业进驻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与特区各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或共建托管养老康复机构,也可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康复机构。(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民政局、特区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3. 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东西部协作,引进广东省中山市中药材企业,以黄精、刺梨、薏苡仁等道地药材为基础原料,研发创新食品、药膳、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构建以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提升中药衍生品经济效能。(牵头单位:特区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4. 推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推动特区人民医院加强与省中医二附院医共体协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门诊部,研制疑难杂症诊疗新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首乌头皮湿疹洗剂、烧伤液、活络膏、透骨香活络擦剂等民族医药产品。加强与中大型药企合作,推动全区中医医疗机构创新中医药衍生品研发,打造特色中医药品牌。(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市场监管局)
5. 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鼓励支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加大与药企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鼓励全区各级各类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将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牵头单位:特区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区医保局、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特区农业农村局)
(五)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1.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特区中医医院开展创建优势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加快特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健全以特区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为基础的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6年,力争特区中医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发展改革局)
2.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医共体帮扶医院交流合作,强化中医药县域一体化建设,支持特区中医医院培育创建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优势专科。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到2025年,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全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枝特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对全区中医药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特区有关工作安排,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统筹协调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特区农业农村局、特区自然资源局、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特区发展改革局、特区市场监管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民政局)
(二)强化融资保障。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开展中医药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企业落地六枝,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申请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衔接、“黔药贷”等资金支持。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积极推荐和指导具备条件的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申报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牵头单位:特区卫生健康局、特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特区国资金融服务中心、特区财政局、特区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特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特区市场监管局)
(三)强化人才保障。利用贵州省人才博览会等引才平台,挖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定期开展名中医和优秀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评选,为全区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牵头单位:特区委组织部;责任单位: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特区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