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一、《行动计划》起草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医药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全力推动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 年)的通知》(六盘水府办发〔2024〕1号)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特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编制形成《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对提升我区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建设健康六枝,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阶段和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分别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实现全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以黄精、白及、前胡、黄柏、重楼、半夏等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力争形成1个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中药材重点单品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效益提速;到 2030 年,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力争全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达2亿元,形成综合产值超5亿元且具有带动能力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三、《行动计划》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五个方面提出了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13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单品标准化基地;二是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全面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四是积极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五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六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七是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八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九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十是推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十一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十二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三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如何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全区现有林下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谋划以花德河国有林场、集体林地开展黄精、天麻、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为主的招商引资活动。到2030年,全区建成2个 200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二是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黄精、白及、前胡等特色优势单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根据销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选择集中连片土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定制药园”建设。到2030年,建成“定制药园”1家以上。
五、如何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
一是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态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富荣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初加工企业购置小型清洗机、烘干机等加工设备,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实现中药材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进一步提升全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完善配齐仓储、物流等环节设施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全区中药材产品初加工水平,逐步将道地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30年,全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达2个以上,构建六枝特区中药材重点单品初加工集群。二是积极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加快六枝特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同步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应用,加大与东西部协作工作力度,推进前胡、黄精等中药材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等一体化建设。支持中药材通过“一码贵州平台”、大用镇电商平台直播基地、落别民族医药交易交流中心等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
六、如何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
一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大力培育制药企业,鼓励支持制药龙头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化,丰富产品线,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打造 1 家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金融、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和保障,力争建成优势明显、品牌突出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中医药领域优强企业,带动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
七、如何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落别乡龙井温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温泉内建设中医服务体验馆,开展刮痧、拔罐、推拿、理疗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推广医养旅游,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将黔韵·四合打造为集科研、教育、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到 2025年,将黔韵·四合大健康产业园打造为集安全、舒适、充实、惬意为一体的康养旅游胜地;力争建成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二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在有条件的养老院、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为主的中医诊室并开展服务。引进民营企业进驻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与特区各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或共建托管养老康复机构,也可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康复机构。三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东西部协作,引进广东省中山市中药材企业,以黄精、刺梨、薏苡仁等道地药材为基础原料,研发创新食品、药膳、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构建以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提升中药衍生品经济效能。四是推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推动特区人民医院加强与省中医二附院医共体协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门诊部,研制疑难杂症诊疗新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首乌头皮湿疹洗剂、烧伤液、活络膏、透骨香活络擦剂等民族医药产品。加强与中大型药企合作,推动全区中医医疗机构创新中医药衍生品研发,打造特色中医药品牌。五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鼓励支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加大与药企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鼓励全区各级各类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将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八、如何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特区中医医院开展创建优势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加快特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健全以特区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为基础的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 2026年,力争特区中医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医共体帮扶医院交流合作,强化中医药县域一体化建设,支持特区中医医院培育创建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优势专科。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到2025年,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九、如何强化保障措施?
为推动落实《行动计划》13项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从“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融资保障、强化人才保障”三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全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枝特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对全区中医药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特区有关工作安排,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二是强化融资保障。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文字解读:《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
原文链接: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
一、《行动计划》起草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医药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全力推动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23〕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 年)的通知》(六盘水府办发〔2024〕1号)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在充分调研、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特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编制形成《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实施计划(2023—2030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对提升我区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建设健康六枝,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阶段和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分别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六枝特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推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实现全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以黄精、白及、前胡、黄柏、重楼、半夏等为主的中药材品种,力争形成1个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中药材重点单品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效益提速;到 2030 年,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力争全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达2亿元,形成综合产值超5亿元且具有带动能力的中药材产业链条。
三、《行动计划》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五个方面提出了六枝特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13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单品标准化基地;二是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全面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四是积极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五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六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七是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八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九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十是推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十一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十二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三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如何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全区现有林下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谋划以花德河国有林场、集体林地开展黄精、天麻、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为主的招商引资活动。到2030年,全区建成2个 200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二是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黄精、白及、前胡等特色优势单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根据销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选择集中连片土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定制药园”建设。到2030年,建成“定制药园”1家以上。
五、如何完善中医药产销体系?
一是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引导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态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富荣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初加工企业购置小型清洗机、烘干机等加工设备,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实现中药材现代化清洗、烘干、分拣、分级等初加工。进一步提升全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完善配齐仓储、物流等环节设施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全区中药材产品初加工水平,逐步将道地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到2030年,全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达2个以上,构建六枝特区中药材重点单品初加工集群。二是积极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中药材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加快六枝特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同步推进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应用,加大与东西部协作工作力度,推进前胡、黄精等中药材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等一体化建设。支持中药材通过“一码贵州平台”、大用镇电商平台直播基地、落别民族医药交易交流中心等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
六、如何做大做优中医药制造业?
一是扶持中医药制造业。大力培育制药企业,鼓励支持制药龙头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益化,丰富产品线,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力争打造 1 家中药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标杆企业。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金融、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和保障,力争建成优势明显、品牌突出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中医药领域优强企业,带动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
七、如何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落别乡龙井温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温泉内建设中医服务体验馆,开展刮痧、拔罐、推拿、理疗和药膳、中药茶饮等健康服务项目,推广医养旅游,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特区中医医院,将黔韵·四合打造为集科研、教育、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到 2025年,将黔韵·四合大健康产业园打造为集安全、舒适、充实、惬意为一体的康养旅游胜地;力争建成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单位。二是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在有条件的养老院、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为主的中医诊室并开展服务。引进民营企业进驻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与特区各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或共建托管养老康复机构,也可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康复机构。三是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东西部协作,引进广东省中山市中药材企业,以黄精、刺梨、薏苡仁等道地药材为基础原料,研发创新食品、药膳、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构建以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提升中药衍生品经济效能。四是推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研发。推动特区人民医院加强与省中医二附院医共体协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门诊部,研制疑难杂症诊疗新方,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首乌头皮湿疹洗剂、烧伤液、活络膏、透骨香活络擦剂等民族医药产品。加强与中大型药企合作,推动全区中医医疗机构创新中医药衍生品研发,打造特色中医药品牌。五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研发生产。鼓励支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区人民医院、特区中医医院加大与药企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鼓励全区各级各类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将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八、如何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特区中医医院开展创建优势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加快特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健全以特区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为基础的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 2026年,力争特区中医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医共体帮扶医院交流合作,强化中医药县域一体化建设,支持特区中医医院培育创建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和优势专科。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到2025年,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九、如何强化保障措施?
为推动落实《行动计划》13项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从“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融资保障、强化人才保障”三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全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枝特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对全区中医药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特区有关工作安排,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二是强化融资保障。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支持通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并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考试。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