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文 件 之 5
六枝特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
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2025年2月23日在六枝特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特区党委决策部署,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财政保障精准发力,财政管理科学有效,在生财、聚财、用财、管财上取得新成绩。
(一)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449万元,为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的97.42%,较上年同期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下降2.67%,减收1,603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944万元,为预算的102.65%,同比下降14.03%,减收5,701万元;非税收入完成23,505万元,为预算的90.55%,同比增长21.12%,增收4,098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66,078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13,674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2万元,调入资金42,853万元,待偿债置换一般债券上年结余3,03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7,010万元,收入合计621,14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496万元,为预算的109.44%,同比增长6.36%;上解支出4,488万元,调出资金333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16,033万元,支出合计610,3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10,798万元下年使用。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48,824万元,为预算的123.98%,同比增长50.65%,增收83,653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6,319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1,91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62,184万元,调入资金333万元,收入合计439,579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3,325万元,为预算的120.36%,同比增长67.4%;调出资金42,853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48,143万元,上解支出2,333万元,支出合计426,654万元。收支相抵,结转12,925万元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级补助收入77万元,未支出,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7万元,结转154万元下年使用。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6,858万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长5.28%。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6,142万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长3.29%,上年结余88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804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二)政府债务。省级批准我区2024年政府债务限额1,019,121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35,206万元,专项债务限额383,915万元。2024年年末,我区政府债务余额1,013,327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30,478万元,专项债务余额382,849万元。债务余额未超限额,风险可控。
二、2024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我们全面落实特区人大预决算决议和审议要求,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稳主体,强基础,扩财源,巩固经济发展“顶梁柱”。一是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深入贯彻关于延续、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部署,持续加大对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全区减税降费1.16亿元,退税3.85亿元。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拨付涉企补助资金3,944.79万元,在煤炭瓦斯治理、煤层气开发利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惠及企业28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发展。三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持保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资金4亿元,支持化工园区基础设施、中心城区主要输水管道迁改、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统筹资金支持路喜园区征拆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二)重民生,抓投入,惠群众,把握执政为民“风向标”。坚守财政服务人民的公共属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筑牢社会事业根基。全年投入教育资金128,819万元,同比增长0.16%,其中生均公用经费12,076万元,改扩建资金1,677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9,138万元。不断提升和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惠及19.62万名学生;持续健全学前服务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二是提升困难群众保障,筑牢民生基石。全年拨付困难群众补助21,190万元,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808元/月、6,852元/年,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提高1,200元/年。国庆前对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重度残疾人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春节前向全区城乡低保、特困等特殊人群发放春节慰问资金406万元,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三是筑牢医保底线,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均94元,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186万元。按标准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配套,支持市二医、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改造建设,推动全区居民健康事业发展,守好城乡居民基本健康底线。四是发挥资金补助效能,稳定就业大局。拨付就业补助资金2,305万元,助力2,037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2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49人,稳定就业局势,助力创业梦想起航。五是其他领域不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投入资金4,732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农村宜居环境,兑现产业到户奖补资金5,355万元,带动农户发展。支持安居工程建设。投入资金4,695万元,支持老旧小区、危旧房、农村抗震房等改造建设,确保住房安全、设施完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六枝河补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维修改造,打造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支持“强双基”建设。按要求每村(居)增加1万元经费补助,落实村支两委人员报酬每人每月增加200元—800元,年度考核奖向乡镇倾斜,按高于区直部门标准进行保障,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运转保障水平和干部收入。
(三)强保障,抓防范,守底线,筑牢稳定发展“防火墙”。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切实履行“三保”主体责任,坚持“预算安排优先、资金拨付优先、库款保障优先、国家和省级标准优先、民生保障优先”原则,全力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全年累计拨付“三保”资金342,010万元,努力做到民生资金不拖欠、干部福利有保障、单位经费有提高。二是筑牢粮食安全堤坝。坚定不移贯彻粮食安全战略,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轮作休耕、重点粮油种植补助、粮油轮换价差等8,212万元,为稳固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坚实财政支撑。三是守好债务风险底线。强化法定债务管理,将法定债务本息3.32亿元足额纳入预算并及时兑付。做好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全力推进存量债务降息降准,累计减少利息支出0.61亿元,积极争取置换债券资金置换高成本债务21.84亿元,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等级由“深橙”转为“浅橙”。
(四)抓创新,促改革,提质效,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一是完善预算与绩效闭环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重要指标,发挥绩效评价正面导向作用,切实将有效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2024年对358个项目、87个部门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2025年预算安排重要依据。二是提升预决算评审新高度。从严把关,对112个政府投资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审减资金8,786万元,审减率10.81%;完成144个工程结算审核,审减资金20,121万元,审减率24.43%,审减率较上年提高5.44个百分点。三是拓展惠民新版图。积极拓展“一卡通”民生资金发放范围,新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助、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等6项“一卡通”补助项目,勒紧腰带解决了多年来遗留的退耕还林补助13,100万元。
(五)强监督,重管理,促规范,提升财政管理“硬实力”。一是厚植财政根基筑牢防护壁垒。开展财政国库基础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71项重点事项开展内部排查,并做好问题整改,切实增强财政管理硬实力。二是守好守牢民生钱。切实开展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对“一卡通”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开展深度监督检查,发现跨省务工交通补贴重复发放、城低农低两地享受等38个问题,成功追回多发超发资金37万元,有力守护民生资金安全。三是强化整治常规资金风险点。扎实开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农业补贴、困难群众救助等七项资金常规监督检查,发现坐支、隐匿非税收入、超标准报销公务接待及差旅费等九大方面256个问题,涉及金额1,36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追踪落实整改。
各位代表,2024年财政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特区党委坚强领导的成果,是特区人大、政协及代表委员们监督指导、支持的成果,也是全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三保”保障风险较高、防范债务风险形势十分严峻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5年预算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特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实施更具活力、更有成效的财政政策,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适度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狠抓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稳定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60,202万元,较上年完成数(以下简称“同比”)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安排42,140万元,同比增长20.59%;非税收入安排18,062万元,同比下降23.1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81,419万元,调入资金104,463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0,798万元,收入合计456,88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52,86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25%,上解支出4,015万元,支出合计456,882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94,143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9.43%,上级补助收入1,09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2,925万元,收入合计208,16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8,96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70.61%,调出资金97,635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558万元,支出合计208,160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6,828万元,上年结余154万元,收入合计6,98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54万元,调出资金6,828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8,961万元,同比增长2.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04万元,收入合计39,76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8,008万元,同比下降0.77%。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1,757万元。
四、2025年工作重点
(一)精准施策稳大盘,创新驱动激活财政政策新效应。一是坚决稳住财政收入总量。充分用好税收联席协调机制,聚焦重点项目与关键税源,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运用数据分析、实时监控等手段,做好税收组织工作。对罚没、资源资产处置等常规非税收入,秉持“颗粒归仓”的严谨态度,确保应收尽收。持续开展欠费征缴工作,尤其加大对以前年度矿业权出让收益的追缴力度,全力提升财政收入总量。二是高效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出让流程、加大土地推介力度,加快存量土地收储出让进度,提升土地成交率。积极争取闲置土地收储专项债劵资金,支持开展闲置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三是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场化转型,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评估的管理,探索启动国有资本收益分红机制。四是持续做好税源培植。支持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路喜园区的提档升级,支持金兰、三强、美锦等企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CV04那玉至懒板凳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助力“六个六枝”建设。
(二)普惠共享增福祉,多元投入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全力支持稳岗就业。积极落实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创业等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就业创业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全面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与繁荣。二是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确保教育投入“只增不减”。足额保障各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持续巩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成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资助补助,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支持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提质扩容,为特区的长远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三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足额配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持续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投入,支持综合医院专科建设。四是扎牢社会保障网。积极争取养老、康复等项目资金,完善养老等基础服务设施设备。统筹财力支持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全力做好低保金、养老金等涉及道德底线的资金保障。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治理“护苗行动”,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五是构筑绿色发展屏障。及时兑付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完善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费持续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支持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改造、环保监测设备更新、生活垃圾转运站点建设,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弱项。
(三)聚力攻坚争先机,链群协同推动新质发展新动能。一是精准施策,全力抢占争资先机。进一步完善争资争项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调度机制,强化经费保障,激发部门争资争项的工作活力。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加大向上对接力度,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支持地方化解债务等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二是聚力攻坚,全面提升项目质效。组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专班,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预结(决)算评审、政府采购、项目管理、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项目投资可行、可控、能见实效。三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大对人行道、城乡道路设施设备、厕污垃改造维护,统筹资金支持解决棚改征拆“梅花桩”“城市天窗”等问题,打造更加宜居城市环境。
(四)守牢底线防风险,系统构建财政安全运行防火墙。一是精筑“紧日子”防线,汇聚发展民生合力。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保持“严”的基调和“紧”的态势,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有力有效保障特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二是坚守“三保”责任底线,夯实财政保障根基。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兜实“三保”底线,严格按照中央、省制定的“三保”清单,优先将“三保”资金足额纳入预算保障范围;加强“三保”日常管理、实时跟踪分析及应急处置调度,对民生支出给予全力保障,按时发放职工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竭力保障机构运转支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是严管债务风险闸,护航财政稳健前行。健全全口径债务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查机制,强化区属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坚决禁止任何形式违规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持续压降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大力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提升区属国有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及防风险水平。全力争取化债增量政策支持。大力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统筹各类资源有序化解隐性债务,确保债务风险等级持续降低。四是落实金融风险处置责任,维持金融秩序稳定。围绕风险排查、监测预警、案件查处、善后处置、宣传教育、维护稳定等方面,建立健全防非打非全链条长效工作机制,落实非法金融活动涉稳风险化解处置责任,加强对金融机构非法活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防止因非法金融活动引发群体性事件。
(五)深化监督提质效,努力提升现代财政管理硬实力。一是拓宽绩效监控视野。全力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执行“双监控”,不断充实评价力量,提升评价质量,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真正发挥预算绩效“指挥棒”作用。二是制定科学监督规划。紧紧围绕重点领域,聚焦衔接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教育专项补助等民生资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工作,杜绝任何形式的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三是凝聚协同监督合力。充分利用系统线上监督和线下实地督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同检查,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维护财经纪律,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将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特区党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指导,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迎难而上,奋发图强,扎实进取,努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主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 承 办: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六枝特区电子政务中心
备案信息:黔ICP备17007817号-1 52020302000005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30007
技术支持:智政科技
六枝特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特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文 件 之 5
六枝特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
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2025年2月23日在六枝特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六枝特区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特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六枝特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特区党委决策部署,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财政保障精准发力,财政管理科学有效,在生财、聚财、用财、管财上取得新成绩。
(一)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449万元,为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的97.42%,较上年同期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下降2.67%,减收1,603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944万元,为预算的102.65%,同比下降14.03%,减收5,701万元;非税收入完成23,505万元,为预算的90.55%,同比增长21.12%,增收4,098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66,078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13,674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2万元,调入资金42,853万元,待偿债置换一般债券上年结余3,03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7,010万元,收入合计621,14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496万元,为预算的109.44%,同比增长6.36%;上解支出4,488万元,调出资金333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16,033万元,支出合计610,3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10,798万元下年使用。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48,824万元,为预算的123.98%,同比增长50.65%,增收83,653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6,319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1,91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62,184万元,调入资金333万元,收入合计439,579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3,325万元,为预算的120.36%,同比增长67.4%;调出资金42,853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48,143万元,上解支出2,333万元,支出合计426,654万元。收支相抵,结转12,925万元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级补助收入77万元,未支出,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7万元,结转154万元下年使用。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6,858万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长5.28%。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6,142万元,为预算的100%,同比增长3.29%,上年结余88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804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二)政府债务。省级批准我区2024年政府债务限额1,019,121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35,206万元,专项债务限额383,915万元。2024年年末,我区政府债务余额1,013,327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30,478万元,专项债务余额382,849万元。债务余额未超限额,风险可控。
二、2024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我们全面落实特区人大预决算决议和审议要求,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稳主体,强基础,扩财源,巩固经济发展“顶梁柱”。一是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深入贯彻关于延续、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部署,持续加大对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全区减税降费1.16亿元,退税3.85亿元。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拨付涉企补助资金3,944.79万元,在煤炭瓦斯治理、煤层气开发利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惠及企业28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发展。三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持保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资金4亿元,支持化工园区基础设施、中心城区主要输水管道迁改、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建设,统筹资金支持路喜园区征拆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二)重民生,抓投入,惠群众,把握执政为民“风向标”。坚守财政服务人民的公共属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筑牢社会事业根基。全年投入教育资金128,819万元,同比增长0.16%,其中生均公用经费12,076万元,改扩建资金1,677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9,138万元。不断提升和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惠及19.62万名学生;持续健全学前服务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二是提升困难群众保障,筑牢民生基石。全年拨付困难群众补助21,190万元,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808元/月、6,852元/年,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提高1,200元/年。国庆前对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重度残疾人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春节前向全区城乡低保、特困等特殊人群发放春节慰问资金406万元,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三是筑牢医保底线,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均94元,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186万元。按标准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配套,支持市二医、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改造建设,推动全区居民健康事业发展,守好城乡居民基本健康底线。四是发挥资金补助效能,稳定就业大局。拨付就业补助资金2,305万元,助力2,037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72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49人,稳定就业局势,助力创业梦想起航。五是其他领域不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投入资金4,732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农村宜居环境,兑现产业到户奖补资金5,355万元,带动农户发展。支持安居工程建设。投入资金4,695万元,支持老旧小区、危旧房、农村抗震房等改造建设,确保住房安全、设施完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六枝河补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维修改造,打造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支持“强双基”建设。按要求每村(居)增加1万元经费补助,落实村支两委人员报酬每人每月增加200元—800元,年度考核奖向乡镇倾斜,按高于区直部门标准进行保障,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运转保障水平和干部收入。
(三)强保障,抓防范,守底线,筑牢稳定发展“防火墙”。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切实履行“三保”主体责任,坚持“预算安排优先、资金拨付优先、库款保障优先、国家和省级标准优先、民生保障优先”原则,全力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全年累计拨付“三保”资金342,010万元,努力做到民生资金不拖欠、干部福利有保障、单位经费有提高。二是筑牢粮食安全堤坝。坚定不移贯彻粮食安全战略,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轮作休耕、重点粮油种植补助、粮油轮换价差等8,212万元,为稳固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坚实财政支撑。三是守好债务风险底线。强化法定债务管理,将法定债务本息3.32亿元足额纳入预算并及时兑付。做好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全力推进存量债务降息降准,累计减少利息支出0.61亿元,积极争取置换债券资金置换高成本债务21.84亿元,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2024年全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等级由“深橙”转为“浅橙”。
(四)抓创新,促改革,提质效,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一是完善预算与绩效闭环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重要指标,发挥绩效评价正面导向作用,切实将有效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2024年对358个项目、87个部门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2025年预算安排重要依据。二是提升预决算评审新高度。从严把关,对112个政府投资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审减资金8,786万元,审减率10.81%;完成144个工程结算审核,审减资金20,121万元,审减率24.43%,审减率较上年提高5.44个百分点。三是拓展惠民新版图。积极拓展“一卡通”民生资金发放范围,新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助、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等6项“一卡通”补助项目,勒紧腰带解决了多年来遗留的退耕还林补助13,100万元。
(五)强监督,重管理,促规范,提升财政管理“硬实力”。一是厚植财政根基筑牢防护壁垒。开展财政国库基础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71项重点事项开展内部排查,并做好问题整改,切实增强财政管理硬实力。二是守好守牢民生钱。切实开展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对“一卡通”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开展深度监督检查,发现跨省务工交通补贴重复发放、城低农低两地享受等38个问题,成功追回多发超发资金37万元,有力守护民生资金安全。三是强化整治常规资金风险点。扎实开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农业补贴、困难群众救助等七项资金常规监督检查,发现坐支、隐匿非税收入、超标准报销公务接待及差旅费等九大方面256个问题,涉及金额1,36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追踪落实整改。
各位代表,2024年财政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特区党委坚强领导的成果,是特区人大、政协及代表委员们监督指导、支持的成果,也是全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三保”保障风险较高、防范债务风险形势十分严峻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5年预算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特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实施更具活力、更有成效的财政政策,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适度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狠抓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稳定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60,202万元,较上年完成数(以下简称“同比”)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安排42,140万元,同比增长20.59%;非税收入安排18,062万元,同比下降23.1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81,419万元,调入资金104,463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0,798万元,收入合计456,88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52,86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25%,上解支出4,015万元,支出合计456,882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94,143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9.43%,上级补助收入1,09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2,925万元,收入合计208,16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8,96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70.61%,调出资金97,635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558万元,支出合计208,160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6,828万元,上年结余154万元,收入合计6,98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54万元,调出资金6,828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无结余。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8,961万元,同比增长2.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04万元,收入合计39,76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8,008万元,同比下降0.77%。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1,757万元。
四、2025年工作重点
(一)精准施策稳大盘,创新驱动激活财政政策新效应。一是坚决稳住财政收入总量。充分用好税收联席协调机制,聚焦重点项目与关键税源,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运用数据分析、实时监控等手段,做好税收组织工作。对罚没、资源资产处置等常规非税收入,秉持“颗粒归仓”的严谨态度,确保应收尽收。持续开展欠费征缴工作,尤其加大对以前年度矿业权出让收益的追缴力度,全力提升财政收入总量。二是高效盘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出让流程、加大土地推介力度,加快存量土地收储出让进度,提升土地成交率。积极争取闲置土地收储专项债劵资金,支持开展闲置土地处置专项行动。三是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场化转型,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评估的管理,探索启动国有资本收益分红机制。四是持续做好税源培植。支持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路喜园区的提档升级,支持金兰、三强、美锦等企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CV04那玉至懒板凳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助力“六个六枝”建设。
(二)普惠共享增福祉,多元投入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全力支持稳岗就业。积极落实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创业等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就业创业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全面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与繁荣。二是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确保教育投入“只增不减”。足额保障各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持续巩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成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资助补助,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支持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提质扩容,为特区的长远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三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足额配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持续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投入,支持综合医院专科建设。四是扎牢社会保障网。积极争取养老、康复等项目资金,完善养老等基础服务设施设备。统筹财力支持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全力做好低保金、养老金等涉及道德底线的资金保障。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治理“护苗行动”,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五是构筑绿色发展屏障。及时兑付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完善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费持续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支持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改造、环保监测设备更新、生活垃圾转运站点建设,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弱项。
(三)聚力攻坚争先机,链群协同推动新质发展新动能。一是精准施策,全力抢占争资先机。进一步完善争资争项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调度机制,强化经费保障,激发部门争资争项的工作活力。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加大向上对接力度,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支持地方化解债务等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二是聚力攻坚,全面提升项目质效。组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专班,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预结(决)算评审、政府采购、项目管理、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项目投资可行、可控、能见实效。三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大对人行道、城乡道路设施设备、厕污垃改造维护,统筹资金支持解决棚改征拆“梅花桩”“城市天窗”等问题,打造更加宜居城市环境。
(四)守牢底线防风险,系统构建财政安全运行防火墙。一是精筑“紧日子”防线,汇聚发展民生合力。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保持“严”的基调和“紧”的态势,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有力有效保障特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二是坚守“三保”责任底线,夯实财政保障根基。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兜实“三保”底线,严格按照中央、省制定的“三保”清单,优先将“三保”资金足额纳入预算保障范围;加强“三保”日常管理、实时跟踪分析及应急处置调度,对民生支出给予全力保障,按时发放职工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竭力保障机构运转支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是严管债务风险闸,护航财政稳健前行。健全全口径债务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查机制,强化区属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坚决禁止任何形式违规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持续压降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大力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提升区属国有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及防风险水平。全力争取化债增量政策支持。大力盘活低效闲置资产,统筹各类资源有序化解隐性债务,确保债务风险等级持续降低。四是落实金融风险处置责任,维持金融秩序稳定。围绕风险排查、监测预警、案件查处、善后处置、宣传教育、维护稳定等方面,建立健全防非打非全链条长效工作机制,落实非法金融活动涉稳风险化解处置责任,加强对金融机构非法活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防止因非法金融活动引发群体性事件。
(五)深化监督提质效,努力提升现代财政管理硬实力。一是拓宽绩效监控视野。全力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执行“双监控”,不断充实评价力量,提升评价质量,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真正发挥预算绩效“指挥棒”作用。二是制定科学监督规划。紧紧围绕重点领域,聚焦衔接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教育专项补助等民生资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工作,杜绝任何形式的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三是凝聚协同监督合力。充分利用系统线上监督和线下实地督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同检查,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维护财经纪律,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将在特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特区党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指导,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迎难而上,奋发图强,扎实进取,努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